路透熱點透視專欄作家 Swaha Pattanaik
投資者對房地產和基礎建設等實體資產的興趣正在高漲。在收益偏低的時代,不難理解這種渴求高收益的心態,但似已達到過於熱衷的程度,以致有錯估風險之虞。
貝萊德近來一份調查顯示,每10名資深投資專家中,就有6名打算調高實體資產的配置。管理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的挪威央行2月表示,應削減基金的固定收益投資組合,轉投實體資產。德國安聯2月26日指出,將基於實體資產的融資中期目標調高三分之一,至1,100億歐元。
實體資產提供的是低流動性資產的溢價,在債市收益如此貧乏的年代,這樣的溢價相當誘人。瑞銀財富管理研究預測,投資一組建物組合的收益報酬,可能產生較政府公債高250個基點左右。當前由於公債收益率低迷,這個溢價目前還更高出50個基點。
實體資產還有其他優勢,就是通常不會緊盯金融市場而發生連鎖反應。只要願意讓資金停泊鎖住一陣子,房地產和基礎建設等資產可以帶來可預期且波動不大的現金流。這很適合壽險和退休基金等長期投資者。因此,才會有像是加拿大一家公共退休基金和英國資產管理公司Hermes,聯手收購英國政府所持歐洲之星高速鐵路40%股份的近9億美元交易。
項目複雜 新手難掌握
但若一眾資產經理人均磨刀霍霍,揮軍這塊規模相對不大且無法很快變現的市場時,會出現甚麼狀況?這會很容易形成僧多粥少的問題,令優勢轉移至賣方。
誠然,新興市場和發達國家新增及升級基礎建設的需要,將令一部分投資需求獲得滿足。
然而,部分基建項目有政府參與,雖令變數降低,但亦衍生監管方面的風險。基建項目通常較複雜且偏重於技術,新手不容易掌握其中的定價運作和技術風險,但市場對這個領域的投資興趣持續高漲,可能會導致低估了實體資產一些固有風險。■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