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金控.太平証券(香港)研究部主管 陳羨明
內地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持續降低,市場對經濟陷入通縮的擔憂加深。當然,人行手上是有足夠的政策工具來刺激經濟,難度在於如何平衡經濟增長和改革意願。當局頻頻解畫,主要出於降低通縮預期,為未來寬鬆政策騰留多些空間。
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中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0.8%,創5年多來新低;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4.3%,連續第35個月負增長。物價漲幅走低,引發通縮恐慌。
理論上說,通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各類價格持續下跌,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對於通縮概念的理解,目前仍然存在爭議,但普遍認為物價至少出現連續3個月至6個月負增長,才能被定義為通縮。
經濟面臨下滑趨勢
目前中國CPI依舊處於正增長狀態,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並未陷入通縮。再者,當前物價漲幅走低在一定程度上是供給端造成,例如油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科技發展導致商品成本降低等。
不過從CPI指標觀察,目前環境距離「通縮」並不遙遠。如果內需持續疲弱,在產能過剩局面沒有改觀下,外部形勢的變化,主要是匯率之爭和油價之變,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到內地經濟,今年面臨的通縮風險不容小覷。
內地經濟正面臨下滑趨勢,下滑不僅僅是周期性,還包括此前刺激過猛留下的後遺症,以及人口紅利消失、經濟轉型留下的陣痛等。
降息降準推進改革
政府計劃通過鼓勵資本從國有企業流向更加有效率的民間行業、改革財政制度和推進利率市場化等方式來推動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但這些變革在短期內可能導致經濟增速放緩。
內需不足導致物價漲幅走低,必須通過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解決。目前政府正努力對抗通縮風險,從而推進改革。事實上,人行從去年11月21日到今年2月4日,既降息又降準,以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鬆緊適度,預計年內會繼續適度再投放貨幣。■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