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歐洲央行再度向市場放水,曾令美押後加息的預期升溫。圖為歐洲央行總部。 資料圖片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美國上周公布非農業新增職位及失業率等數字後,市場為之震動。早前外界一般傾向認為,美國聯儲局不急於加息,尤其歐洲量寬剛提出不久,甚至只是近日才正式實行,又引發一連串各地央行的減息潮,美國雖然量寬退市完成,按理也得顧及其他地方的變化,而不致於急於加息云云。上述數據一出,大家立時觀點轉變,又再回歸到距離加息之期不遠的說法裡。
其實,客觀看,市場中投資者的反應,從來都是來來回回擺動於極端看法之間,有時太悲觀,有時太樂觀,很少會剛巧在中間。實體經濟的變化,從來都是慢於市場反應的,相比起投資者今天看好,明天看淡的傾向,經濟數據慢郎中,與投資者急驚風,相映成趣。
事實上,大家應該記憶猶新,去年第四季,嚴格來說是第三季尾,市場一片風向,是美元強勢,似乎人人認同。美國聯儲局甫完成退市,加息之時,或遲或早,但總會在2015年出現,有人說是年中,有人說是第三季與第四季之交,但總的來說,沒有太多人認為不加息。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2015年尾。
央行紛減息 市場觀點變
然而,甫踏入2015年,市場中人忽又轉變,隨着歐央行量寬傳聞規模大,甚至連瑞士央行也提早退避,把早前人為定下的瑞士法郎兌歐元的匯率上限,一下子便撤銷了。不久,真的公布有關計劃,過程前後,各地央行連番減息有之,減至負利率有之。一時之間,即使美國聯儲局有人發言,大家的焦點,也是盡力在字裡行間,嘗試找出當局顧忌外圍變化,不敢貿然加息的片言隻語。
由此可見,很多時候,其實並非事物本身令人改變觀點,尤其放諸市場上,金融市場上的變化,往往是自我實現預言。由參與者自行塑造事實,在整個真相中,找尋本身最想看到的部分,加以放大,加以傳播。結果是,一時之間,看似人人都在集中於這一點,轉眼間,又看似人人都集中看另一點,而這兩點,是南轅北轍的。
無論如何,如果參考實體經濟,以至世間事物的變化軌跡,當知道,真相未必就在兩點的任何一點,而是兩點之間的某些位置。大家瞎子摸象式的解讀,雖然無可厚非,但畢竟並不完整,容易以偏概全。久而久之,習非成是,甚至習非勝是,則對投資者本身押注的財務健康,也構作重大影響!
通脹數據較具參考價值
話說回來,美國聯儲局致力於達到兩大目標,一是盡可能多些就業,二是穩定的物價水平。可以的話,當然是兩者兼得,否則,也要在兩者之中,取得平衡。目前既然失業已改善到相當可接受的部分,餘下來的時間,大家若要找證據或提示,應在通脹數據中找,方為合理之舉。■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