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明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在香港基本法頒布25周年之際,理解和執行基本法的規定,要有國家觀念。香港基本法是中國的法律,在中國的領土上實施,怎麼理解和執行基本法的規定,必須也只能站在中國的立場,必須有國家觀念。把國家觀念貫穿於基本法實施過程之中,要以國家認同和歸屬為基礎,對此必須加強對香港青少年學生的國情教育和香港基本法教育。
樹立國家觀念對於正確理解「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十分重要。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讓青少年更多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發憤圖強的光輝歷程,更多認識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多理解『一國兩制』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聯繫,從而牢牢把握澳門同祖國緊密相連的命運前程,加深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愛澳情懷,增強投身『一國兩制』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香港基本法頒布25周年之際,把國家觀念貫穿於基本法實施過程之中,樹立國家觀念,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顯得更加重要。
只有站在中國人立場才能明辨是非
處在「佔中」之後、政改關鍵抉擇時期的香港,如何幫助青少年,特別是參與「佔中」的青少年,深入了解祖國和基本法是眼前最為迫切的問題。正確和全面了解基本法的內涵,讓廣大市民對於祖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可,將對加強青年人對國家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使愛國愛港成為主流價值觀,實現法理回歸之外的人心回歸,正視香港的前途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港絕大部分青少年學生具有愛國愛港的情懷,但不可否認,有少數香港青少年學生對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光輝歷程缺乏認識,香港少數青年學生受殖民教育、受分裂國家思潮和「港獨」謬論影響之深令人擔憂。
例如,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12月17日舉行聽證會,「了解」中英聯合聲明的落實情況。配合「作證」的兩名香港大學生竟然聲稱,英國應該迫使中國「履行」聯合聲明並作出譴責,甚至重啟《南京條約》及《天津條約》云云。又例如,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連篇累牘發表煽動「港獨」、「武裝獨立」的文章,更嚴重的是,《學苑》鼓吹的「港獨」理念、「武裝獨立」暴力手段、「兩獨合流」策略,都已經變成行動,在去年持續79日的非法「佔中」之中,已經清楚說明「港獨」已經綑綁「佔中」。上述例子充分說明,只有站在中國人立場才能明辨是非,否則便會是非混淆、黑白顛倒。
幫助青少年了解祖國
本港青少年學生之所以成為違法「佔中」先鋒和主力軍,歸根究底在於本港青少年對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缺乏認識,導致國家民族觀念薄弱。只有站在中國人自己的立場,有鮮明的國家觀念,我們才能夠明確「一國兩制」是什麼、不是什麼,在根本問題上明辨是非、堅持原則。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汲取教訓,未來國情教育要放在突出位置。
1842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署《南京條約》,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一步步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孫中山先生起草的興中會章程揭示了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嚴重危機:「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當中華民族處於存亡絕續的危急關頭,許多志士仁人為了挽救國家危亡,奮起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近現代史,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為救國存亡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歷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短短30多年中取得了西方國家在二三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美國經濟學家、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認為2015年以國民生產總值(GDP)購買力平價計算,便進入「中國世紀」。
國情教育和基本法教育關係重大
在基本法頒布25周年之際,把國情教育和基本法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對香港未來發展關係重大。
清朝文學家龔自珍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必先去其史。」可見歷史教育的重要性。當局應亡羊補牢,大力推動國情教育,恢復中史科的必修科地位。應幫助青少年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應從「認知」、「情感」及「實踐」三個層面推動國情教育,讓香港青少年認識國家的歷史和現況。
同時,也要推行香港基本法啟蒙教育,讓青少年學生真正認識「一國兩制」。讓香港青少年認識基本法是根據中國憲法制定的,憲法和基本法結合在一起,構成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基本法的每一項規定都是為了實施憲法,把憲法規定落到實處,而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憲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沒有效力,進而通過排斥憲法來達到排斥國家主權、排斥中央管治權的目的。
只有讓青年學生在認識歷史、認識基本法的基礎上,培養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才能令他們牢牢地把握與祖國命運相連,成為未來特區建設的棟樑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