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彥 經民聯主席、立法會議員
「佔中」發生剛好半年,政改問題「未解決」,社會對立持續,實非香港之福。從另一角度看,現在是合適時機,把香港的發展出路問題提上議事日程;面對全球激烈競爭,宏觀經濟轉型,香港如何自處,值得社會深化討論、集思廣益。
就此,我們上月在立法會先後動議了「擴大中產人口比例」和「制訂長遠及全面的產業政策」兩項議案,獲得絕大部分同事支持並通過;在今日的政治氣候下得到跨黨派共識,說明有關議題具有迫切性,關乎我們的將來。
經民聯秉承「工商帶動經濟,專業改善民生」的宗旨,深信只有通過壯大社會的中產階級,增加上流機會,才可提升香港的長遠競爭力。要達到這一點,政府必須制訂明確的政策措施,為中產提供適切的社會支援,同時亦要推動產業多元化,為年輕人和專業人士爭取更佳的發展機會。可以說,兩者起着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功能。
中產的定義眾說紛紜,無論從收入、職業、學歷甚至自有物業而定,皆有可取和不足之處。根據《牛津字典》,中產是上層和勞動階層之間的社會群體。《華爾街日報》亦提到,中產的消費能力、生活方式、文化品味和政治訴求影響並主導社會的方方面面,被視為社會中堅。
無論如何,中產是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近年中產下流的現象,正是導致社會不穩的重要因素。事實上,過往港人相信能夠憑自身努力累積財富,但今日中產不單面對「交稅多,福利少」的窘境,更要應付龐大的住屋、醫療、教育等開支,收入增加遠遠跟不上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在全球化下,各類產業的非核心工序往往被外判或轉移,導致中層管理職位流失,中產失去職業保障,加上回歸以來的經濟衝擊,他們面對的困難不能小覷。
早於2013年,經民聯已提倡增加香港中產人口比例至50%,而我們在辯論當中亦提出了多項政策建議。除了提高子女和新生嬰兒免稅額,住屋方面,我們期望政府完善置業階梯,鼓勵發展商興建更多可租可買的小型單位,以及增設租屋免稅額等。教育方面,我們建議增加對持續進修基金的投入,優化資助模式,減輕中產的進修負擔,以及盡快推行15年免費教育。醫療方面,我們促請政府推出更寬裕的醫保稅務優惠、完善強積金制度等。
當然,歷史告訴我們,中產發展壯大源於社會資源增長,只有「做大個餅」,為各階層提供發展機遇,才能引導社會整體向前,經民聯一直提倡制訂長遠、全面、平衡及具前瞻性的產業政策,確立清晰的政策願景和目標,貫徹公共財政「應使則使」的原則。只有採取「強化支柱產業」、「推動新興產業」、「活化傳統產業」並行的方針,才能孕育中產,累積財富。
世界各國已開始意識到中產對社會穩定的重要性。美國總統奧巴馬剛於年初提出為數近4萬億美元的2016財政年度聯邦政府預算案,明確提出把「中產經濟(middle-class economics)」帶入21世紀;近期備受媒體注意的新加坡,亦對中產眷顧有加,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除了退稅50%、上限1,000新加坡元外,更擴大育兒計劃、豁免全國考試費等等。
期望政府正視「中產」的重要性和訴求,多管齊下推動產業發展,做好這兩點,就是當下香港步向成功,社會達致和諧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