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尖東有一家上海菜館,名聲不錯,原因是它有幾道上海本幫菜做得好,好的原由是,原材料和佐料都是上海空運來的。想要一個「雞火煮乾絲」,經理說,對不起,沒有,因為上海沒有來料。香港人很愛吃上海菜,香港上海菜館不少,但各家水準參差不齊。其實,最能考水準的上海菜不是紅燒元蹄、菊花魚、紅燜大蝦,更不是炒粗麵和雲吞,而是那幾款當家小菜,燻魚、烤麩、餚肉、油燜筍、素燒鵝。其中,素燒鵝原料最簡單,最易做,但最考水平,這是一道一般上海菜館都有的菜,但去了幾間都只有脆皮素燒鵝,炸脆的腐皮裡裹些胡蘿蔔和冬菇,沒有燻製的,都不是地道的上海味道。
素燒鵝據說來自尼姑庵,主要原料就是豆腐皮,也叫豆腐衣。聽起來,豆腐皮沒什麼稀奇,但它的製作過程比做雞、鴨、魚、蟹、蝦還要講究得多。在杭州,買豆腐皮是要排隊的。豆腐皮來自豆漿,大鍋煮熟豆漿,上面會結成一層皮,揭起來就是豆腐皮,分別有頭皮、二皮、三皮之分。做素燒鵝,頭皮太硬,三皮太脆,只有二皮最合適。先把一疊乾豆腐皮一張一張揭開,要特別小心,力度不妥就揭碎了。用半濕的紗布覆蓋上,通過濕浸,把豆腐皮的邊撕下來,放在大碗裡,用醬油、糖及煉熟的花生油調成滷汁浸好。再把一張腐皮平鋪好,塗滷汁,沾滿後再放上一張,再塗,這樣要放六七張。這時,碗裡浸的腐皮邊已經入味,將多層塗好的腐皮放平,將腐皮邊放在腐皮中間,做成狹長的一條心,再把疊好的腐皮輕輕捲成兩吋左右的扁卷。這就算做成了,放上蒸籠,蒸十多分鐘取出,就到了最關鍵的一步「燻」。鐵鍋放上紅糖,將腐皮卷放在橫格很疏的籠屜裡,架在紅糖上,點小火燻。最難掌握的是火候,火小了,沒有燻的效果,火大了,紅糖燒焦有焦煳味,那就前功盡棄,不但不能吃,還都得扔掉。而燻必須蓋蓋子,裡面的紅糖燒成什麼樣,全靠估計。工夫就在此處了,要燒到紅糖熔化,而又尚未成鍋巴,全在火候的掌控。腐皮燻好,放涼,橫切成五分左右的寬條,清爽不膩,香中有燻,別有一番味道,這才是有燒鵝味,又勝過燒鵝的素燒鵝。想來是一道工夫菜,只有心靜慾寡的姑姑們,不急不火,慢慢捲,慢慢燻,才能做出這絕世脫俗美味。
仔細了解做法後,就弄明白了,為什麼香港的上海菜館有素燒鵝,卻不是地道素燒鵝,更少有燻素燒鵝,因為沒那工夫,沒那耐性,更沒那火候。人們急着吃,大廚急着做,忽略了享受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