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策略師 黎智凱
上周人民幣大幅貶值,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官方說法,是為人民幣的定價做制度性的改革,用以強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惟是次行動惹起了國際間的不滿。人民幣貶值在國際間一定不受歡迎,在美國激起政客的爭議再合情不過。人民幣匯價十多年來都是重要議題,中國的一貫手法都沒有把美元放在首要,現時亦然。
融資鏈在股債已受重創
我對中國企業的融資一直有很大擔心。企業融資鏈在股、債上已受早前重創,加上產業訂單轉移以及成本上升,銀行無可能對這樣的企業作出貸款,就算貸款獲得批出,貸款成本必定高。加上中國近期商品產能過剩,尤其是銅、鋁、螺紋鋼等,人民幣貶值將會提高中國的出口競爭力至較合理水平,亦作為這些出口主導企業重建較高質素貸款的重要因素。如果把人民幣貶值看成是經濟改革組合拳之一,配合降息降準、一萬億地方債互換、股市救市,實行全線對金融體制進行放寬,行為符合一直以來面對企業貸款問題的大方向。央行突發性的人民幣貶值,其跌幅之急速,反映準備貶值之幅度根本不至於此,後續相信會再有進一步貶值。對於現時的貶值幅度,使不少企業及投資者蒸發4%以上的資產,市場反應當然是認為過大。而人民幣貶值若持續,下行空間也不會太多,始終貶值過多亦不是中國需要的經濟舉措。
匯率為「軟着陸」最後戰線
中國一早已開始對「軟着陸」作準備,從基建、債務、股市、能源、黃金陸續出現下行軌道後,把貨幣貶值,匯率算是中國央行多年來對付「軟着陸」的最後一個戰線 。可是,央行對此的手法大可以與其他手段一樣,先開口後出手。這次三日內連貶,明顯與其他處理手法不符。而突發性的連續貶值三天,明顯是「士急馬行田」,但其「怕痛縮手」反映出央行在作此舉時未有預期對經濟造成的後果。這些都是中國央行沒有操作過的手段,恐怕面對之後的市場不穩定性,這些舉措很有可能矯枉過正,甚至有反效果。■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