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論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世界看中國亟需新思維


張敬偉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新常態的經濟下行趨勢,世界對華充滿焦慮。6月份以來的中國股災和8月份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市場化調整,連美聯儲都不得不再次推遲加息。這種焦慮不安在各大機構和輿論間傳染蔓延。

在中國看來,新常態屬於主動為之的結構調整,是系統化的去痾改革。因而,在調結構和穩增長的辯證關係中,中國決策者一直是雙向並行,但更看重於調結構。即使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為6.9%,政策面給出的答案也是從來沒有說一定要達到7%的經濟增長目標。在「十三五」規劃中,中國又設定了經濟增長6.5%的「測算依據」(並非底線指標)。可見,中國現在和未來的經濟發展,開始從行政命令式的追求定量「硬指標」,轉向以市場導向為依據的求質「軟指標」。

新常態的結構調整是去痾改革

即使以「量」評價,6%以上的經濟增長在全球範圍內也屬於中高速區間。對全球市場,無論是發達經濟體抑或新興市場,依賴中國粗放式的「吞吐」消化全球需求和中國作為低端產業鏈來提振全球經濟,顯然不可能也不可持續了。對中國市場的焦慮也好,對中國的未來悲觀也罷,世界看中國亟需新思維。

大宗商品價格依然低迷,全球貿易仍然缺乏活力。全球範圍的貨幣戰雖然沒有打起來,但是美國量化寬鬆(QE)的大戲已謝幕,全世界焦灼地等待着美聯儲加息。日本和歐洲的量化寬鬆還在繼續,新興市場也只能從貨幣政策上來適應後危機時代的變局。全球貨幣低調但爭相貶值的大趨勢,在利己主義的邏輯下,使得全球貿易缺乏生氣。主導全球貿易的多邊框架世貿組織(WTO)也失去了領導力,多哈回合談判變成了看不到希望的馬拉松。區域自貿協定談判的交叉和融合成為後危機時代的經貿一體化主體,但須防止出現以地緣經濟服務地緣政治的傾向。

中國新常態要求世界摒棄依賴中國的慣性,並非市場困境和轉型壓力下的自利,而是希望全球汲取這一危機周期的教訓,即通過傳統秩序的更新和新秩序的融合,完善全球經濟治理,迎來新的全球經濟增長周期。

中國做了很多努力,但全球市場的思維並未跟上。以8月份人民幣匯率市場化調整為例,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經濟體,擔憂中國以貨幣貶值的方式促進出口,從而建議中國要發揮內需市場的活力。這顯然是杞人憂天。作為多年的順差大國,中國並不需要貶值刺激下的出口,更不會追求讓中國成為負擔的貿易順差。和節制低收益高風險的投資一樣,中國亟需的是創新驅動下的高附加值的出口,更急缺的是服務貿易的順差。

激活內需市場,中國比美國或其他任何國家都更為急切。在中國一攬子深化改革的內政舉措下,尤其是「中國製造2025」、「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三大戰略催化下,「一個大幅度增加創新驅動和消費拉動力的可持續增長新模式」(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語)正在形成:服務業已佔到中國GDP的一半,實現對製造業的反超且升勢不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

中國消費力驚人 無須為經濟增長悲觀

重要的是,這並不包括富起來的中國人為全球市場作出的貢獻。據統計,中國出境遊人數和購買力已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國內地公民出境旅遊達1.09億人次,海外支出同比增長28%達到1,648億美元。預計2015年中國內地公民出境旅遊達1.2億人次,消費支出將高達1,940億美元,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大國,卻是服務貿易逆差國。2014年的境外遊消費支出,和當年的服務貿易逆差相當。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僅阿里天貓銷售額就將近千億元人民幣。正如美國《巴倫周刊》所言,今年「雙十一」銷售額超過歐洲國家斯洛伐克去年一年的GDP總量。德國股東網更直言,中國一天的銷售額是一些西方網購商一年的業績,而且這一結論是以90億美元計算的。

看到中國極具潛力的消費力,恐怕不會再為中國降下來的經濟增長率而悲觀。更何況,中國主導的亞投行(AIIB)已經成為比肩世行(WBG)的全球經濟治理機構。「一帶一路」戰略正從亞非窮國延伸至歐洲富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人民幣充滿新期待,在即將來臨的IMF會議上,人民幣「入籃」特別提款權(SDR)幾成定局。

緊盯中國新常態的經濟增長,全球市場收穫的是焦慮和沮喪。換一下思維,看看中國調結構的成果,中國帶給世界的是信心。

如何看中國,世界要換個思維。

相關新聞
來論:主流民意注重經濟民生 拒絕對抗呼喚溫和路線 (2015-11-27)
廿四味:「傘兵」自爆內幕露出真面目 (2015-11-27)
反對派區選結果已埋下分裂因子 (2015-11-27)
不容「港獨」妖孽陳雲興風作浪 (2015-11-27)
世界看中國亟需新思維 (2015-11-27)
「傘兵」是棋子 挑戰莫輕視 (2015-11-27)
香港真的遇上「八達通式危機」嗎? (2015-11-27)
來論:建制派戰果不俗 未來挑戰不容低估 (2015-11-26)
廿四味:「傘兵」冒起反對派矛盾更熾熱 (2015-11-26)
建制派獲充分肯定 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 (2015-11-26)
「傘兵」隱瞞身份前途有限 (2015-11-26)
亞洲人口之戰:患寡不患多 (2015-11-26)
「傘兵」瞞天過海須提防 (2015-11-26)
建制派區選78萬支持者是立會選舉基本盤 (2015-11-26)
務實建設力量是主流 激進破壞力量失人心 (2015-11-25)
地區工作「再出發」 (2015-11-25)
民建聯區選再創佳績 (2015-11-25)
「一帶一路」戰略和港澳台與內地的法律合作 (2015-11-25)
落實免費幼兒教育 減輕家長壓力 (2015-11-25)
來論:香港年輕一代應放開懷抱認識國家 (2015-11-2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論壇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