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財喜博士 中西區區議員
從台灣的「台獨」分子操作利用「本土主義」來聚結力量發展勢力的歷史來看,香港所謂「本土路線」的幕後黑手也嘗試參考「台獨」分子的伎倆,引進香港大打「本土牌」。
本土「傘兵」參選區議會,主要旨在「試票」及測試實力,其劍指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最終企圖,已經不是秘密。香港的「本土主義」鼓吹者不止是鼓吹那麼簡單,其擴張「港獨」運動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在2016年的立法會政綱中,相信他們也會力推「本土路線」作為吸票策略。面對「本土路線」的衝擊,我們應該及早亮出「紅牌」警告及做出充分的應對準備。縱使未能就基本法23條立法,也不能允許有任何危及國家安全的行為得逞。現行的公安條例可以針對這些組織進行調查及處理。
香港的「本土路線」背後嘗試建立其所謂的理論基礎,主要的論點包括:民族論、文化隔離論、地理隔離論等。
第一,是民族論嘗試建立所謂的「香港民族」,他們認為香港的民是「世外遺民」,與中原內地並沒有關連。第二,是所謂的文化隔離論。作為文化觀察者,其實很容易察覺香港的本土文化與嶺南文化實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嶺南文化中的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及廣府文化在香港皆存在並發揮影響力。但激進「本土」政團卻強調香港的文化與中原的文化沒有太大的延續,甚至與嶺南文化也關係不大。第三,是地理隔離論。他們認為香港只是大陸邊際的一塊小地方,多年來只是一些戰敗遺民避世的地方,極力淡化香港與大陸地域接壤的客觀現實。
事實上,「民族論」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因為香港人本身的構成大多來自中國內地,即使是水上疍家,也都是為逃避戰亂而居於香港海域的大陸居民,另外從沙中線發掘出土的文物證實,香港自宋代已經與內地保持緊密往來,這是歷史事實,不容否認和篡改。
對香港固有歷史的深入研究,是擊破所謂「本土路線」的最好「武器」。只有通過對歷史的深入了解和學習,香港人自然能夠認識香港歷史,以及香港與內地歷史發展的關係。這不僅僅是開展國民教育,就完全可以做到的。建立全面的歷史教育體系,讓市民尤其是學生深刻認識:香港無論從歷史、文化還是地域,根本與中國內地就是不可分割的。
只要我們的歷史教育到位,所謂的「本土主義」就不會有市場,他們的所謂「本土理論」自然也會不攻自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