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中興匯金高級研究員
5月31日是5月份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市場給投資者帶來了一線曙光。截至當日收盤,上證指數大漲3.34%、深證成指大漲4%,而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則分別大漲了4.23%與4.92%。
近段時間,海外資金持續通過滬股通、RQFII等渠道增持A股。港股通渠道,自4月22日以來,連續出現資金淨流入;滬股通渠道,自5月16日以來,已實現了連續12個交易日淨流入,尤其是在最近的幾個交易日裡,就多次出現當天淨流入規模超過10億元的情況,5月31日當天,更是一舉達到了約35億元的單日資金淨流入水平。
綜觀歷史,外資機構精準逃頂抄底的一幕屢屢上演。回顧最近幾次外資精準抄底逃頂的數據:在去年6月初至6月15日前後的時間內,大量的資金紛紛撤離新興市場,隨後,市場出現非理性下挫的走勢;7月8日前後,外資唱多A股,A股迎來階段性底部;8月18日,A股再度出現一輪非理性下跌行情,而在8月底的時候,外資再度看好A股投資機會,9月份A股出現回暖;進入10月份,A股市場更是被多家外資機構看好,滬指也在一路「進二退一」地持續走高;進入11月份之後,就在內地投資者市場信心不斷恢復、市場逐漸回暖升溫之時,外資卻再一次悄無聲息地撤退,股市也在自從去年12月份起迎來了新的一輪持續暴跌。
回顧這幾次外資抄底逃頂的動作,實則具有了一些共性。就拿外資抄底來說:在策略方面,外資機構往往會選擇在市場估值大幅下降之後來採取積極做多的策略;在抄底時點的選擇方面,往往選擇在市場估值回歸至相對合理的區間;在市場情緒方面,總會在市場處於相對悲觀的氛圍下,進而轉變對市場的態度。
對於外資機構而言,除了其敏感的投資嗅覺之外,其所具備的政策和信息優勢是國內普通機構和大多數媒體所無法比擬的,為其精準抄底逃頂創造了積極的條件。
在政策消息方面,外資機構有着非常靈敏的嗅覺,當屬外資機構的特殊優勢。綜觀歷史,當國內市場發生重大性的事件或者是發佈重要性的數據之前,外資機構總能夠作出相應的策略調整,以適應政策出台後的市場環境;在信息渠道方面,外資機構掌握了廣闊的消息渠道,而對於以政策為主導的A股市場而言,這一優勢也進一步強化了外資機構操作的精準性。
正因為如此,每逢A股出現牛熊分界或者階段性行情突變,外資機構總能夠「先知先覺」,使用其嫻熟的操作,「精準抄底逃頂」成功。這一次,在市場整體情緒比較低迷的情況下,外資精準地抄底成功,也就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