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修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
香港去年底推出退休保障諮詢文件,就如何妥善處理強積金對沖事宜徵詢各方意見。有關諮詢將於本月結束,但目前勞資雙方仍就有關問題爭執不下。在當前環境下,處理積金對沖機制應小心行事,以免顧此失彼。尤其現時本港經濟不景氣情況持續,雖然有關數據跌幅趨向穩定,但整體營商環境仍不容樂觀。筆者認為,取消對沖機制弊大於利,更可能是同時損害僱主與僱員利益的雙刃劍,需要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埋單。現勞資雙方各有立場,政府更應積極介入協調,促使各方有效協商,開放討論各項可行措施。既要平衡各方利益,更要小心維護香港營商環境,確保香港競爭力不受損害。
日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在出席積金對沖論壇時也表明,對沖機制問題並非是單純的「保留」或「撤銷」,政府將會於事件上擔當更積極角色。而在處理對沖問題上,張亦提出可循四方向討論,包括如何理順遣散費、長期服務金和強積金三者功能重疊的關係、如何紓緩對中小企的影響、考慮對僱傭關係、聘用條件、就業機會等的影響以及政府的角色。現屆政府以經濟民生發展為重任,在強積金問題上應更有效統籌,積極有為,為香港經濟保駕護航。在當前香港發展面臨挑戰的情況下,維護有利的營商環境是重中之重。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沒有經濟的發展難以談福利、民生,在強積金問題上更是如此。
取消對沖無異於百上加斤
根據經民聯早前進行的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8.3%的受訪商會認為取消強積金對沖將令企業營運成本增加, 70%認為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85.5%受訪者反對取消對沖機制。另外受訪者認為,取消對沖後企業將採取的措施包括:聘用更多合約員工;提高服務或產品價格;將增加的成本轉嫁予消費者;在取消對沖機制生效前解僱年資逾五年或近五年的員工,以節省長期服務金。這正反映了取消對沖機制後將產生的連鎖效應,結果不僅未能保障僱員利益,反而先扼殺地區的就業及經濟。更不要說當前香港企業正面臨重重壓力,早已不堪重荷。
有關情況對中小企的影響更為明顯。當前香港經濟不景氣,生產力促進局最新一季中小企營商指數更跌至有記錄以來最低。同時受零售業影響,中小企在年內更可能引發結業潮,情況可說是相當嚴峻。中小企支撐香港就業市場的半壁江山,目前面臨多項挑戰:外圍經濟普遍疲弱、美元持續強勢、地區租金不斷上漲、營運成本上升等,中小企運營處處受制。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無異於百上加斤,成本一再上漲導致更多企業未能自負盈虧,最終將損害香港經濟,得不償失。
維護良好營商環境是基礎
究其根本,強積金制度是為僱員退休生活提供保障,更偏向福利政策,不能以謀殺企業生存空間為代價,更不能以損害地區經濟發展為代價。政府在積極介入、平衡強積金各方利益的同時,更應為香港經濟提供必要支持。較為可行的方式是在現有的強積金制度上,提升強積金的效益與效率,增強其作為退休保障工具的功能性。尤其現時大部分人士認為強積金制度的效率及效益存在改進空間,因此增強積金效率、降低成本以及為低收入人士開發更適合的投資理財工具等,才是可行的措施。
當前有建議以增加商業登記費、設失業保證金等方式加強退保制度,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方式。關鍵仍在於「平衡」,確保地區經濟增長源頭,為企業提供較為寬鬆、便利的營商環境,才能使香港的競爭力屹立不倒。同時政府應與各界積極探討完善退保制度的互補方案,避免過度依賴強積金制度,適度調控風險。同時對於受積金對沖影響較大的低收入人士,政府可與各方商討,針對這部分人士制定供款方案,保障低收入人士的利益。而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並非良策,尤其現時企業運營面臨諸多挑戰,更應以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為優先考慮,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度過經濟寒冬提供必要支持。
本屆政府提出了「適度有為」的施政理念,在維護香港競爭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工作上做出了成效。但當前香港的發展仍面臨不利因素的影響,因此推動各項政策落實發展,更要各界齊心協力、需要政府的積極有為、適度引導。社會對於取消強積金對沖的討論多時,但單靠勞資雙方自行溝通難以取得有效進展,需要政府積極介入,平衡各方利益,同時維護有利的營商環境,確保地區經濟發展不受影響。與此同時檢討現行強積金制度的不足,提高積金運作的效益及效率;開發多樣化的投資理財工具,幫助僱員及早進行投資理財規劃。一刀切取消強積金對沖弊大於利,損害地區經濟發展,對於僱主及僱員都沒有好處,這是各方應盡早取得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