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中德關係迎來戰略新契機

2016-06-13

張敬偉

號稱「鐵娘子」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期訪華。中國和德國兩國之間屬於「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默克爾總理訪華,和李克強總理共同主持第四次中德政府磋商,在前三次磋商成果的基礎上,再次提升中德全方位合作的質與量。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默克爾總理的第9次訪華,僅此即可凸顯中德關係雙方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推進中歐關係方面的引領作用。默克爾此前訪華,曾參訪過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重點城市。此次訪華,她將到訪東北地區的重要城市瀋陽,這也折射中德兩國可能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方面有所進展。

全球經濟大環境依然處於晦暗不明的狀態,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也將經歷長期性的「L」型發展。德國經濟同樣也不樂觀,其肩負着後危機時代的歐盟團結和重振歐元之責。更重要的是,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導致了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因而,如何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提升中德之間的全方位夥伴關係的戰略內涵,將中德合作打造為中歐合作的範本,是本次中德總理級磋商的重要內容。

由於中德關係的特殊性,兩國總理級的政府磋商,沒有太多形式主義的浮華,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乾貨。具體而言,就是進一步對前三次磋商達成的協議和商業合作進行總結分析,看看還有哪些沒有落到實處,問題癥結何在。如果以往的合作消化不良,就難以達到預期的合作效果,中德兩國關係的基礎就不實不穩。所以,本次中德政府磋商,除了相見歡,還需解決問題,提升合作質量。

由於全球經濟的不景氣,中德經貿合作面臨一些問題。譬如,去年兩國貿易額同比下降了11.8%。導致這一結果有一部分的客觀原因,但兩國需要尋找新的合作點,以降低兩國貿易額降低帶來的負面影響。當然,兩國經貿關係依然存在着令人樂觀的豐厚基礎。目前,德國仍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和歐洲對華直接投資和技術轉讓最多的國家。而且,伴隨着中國資本的外向性增強,中國資本在德國的投資增幅步速開始快於德國的對華投資。這反映了後危機時代的中德、中歐經貿關係新趨勢,如何順應新形勢充實中德關係內涵也是本次磋商的重要內容。

中德關係的「好」是看得見的,困擾中德關係的一些負面要素也值得警惕。如前所述,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抬頭,對於中國、德國、歐洲、美國和全球市場均非好消息。經濟全球化已成全球大勢的今天,單個經濟體或集團性質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經濟復甦構成了威脅。尤其是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市場偏見,將全球化的市場分割得七零八落,這注定是零和博弈的危險遊戲。令人憂慮的是,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歐美等主要經濟體唱了主角,並且濫用了WTO的規則。最突出的,莫過於美歐市場對中國鋼鐵產能的指責,並且開始啟動對中國鋼鐵新的貿易戰。在此問題上,歐洲的鋼鐵企業也在其中。從光伏產品到鋼鐵產品,歐洲對華相關產業的貿易戰,一直未能停歇。對於中歐經貿方面的爭端,作為歐盟老大的德國,應該發揮理性務實的潤滑作用。

此外就是在如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方面,德國也應發揮積極作用。還有就是,即將脫歐公投的英國,對華關係呈現出積極姿態,這值得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反思。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開放性的市場,對華關係的戰略性提升,不僅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自己。

不可否認,中德、中歐存在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的差異性,但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應是主旋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