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港珠澳大橋預計最快在明年底落成。民建聯成員昨日到珠海考察港珠澳大橋工程進度,討論通車時間、交通安排及執法等的問題。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李慧琼表示,大橋個別技術人員有信心可如期完工,但仍待發改委下月開會討論通車日期,最理想是三地同時通車。昨日考察所見,工程進展順利,她個人對如期通車有信心。
民建聯約20名成員,包括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副主席周浩鼎、成員黃定光和梁志祥及多名區議員,昨日早上前往珠海,考察港珠澳大橋珠海段工程進度,並在下午5時半在中港碼頭返港。
李慧琼指出,考察團亦到了珠海段的橋面考察,橋面正在鋪設耐熱瀝青和設置其他配套設施。33段隧道之中,29段已完成接駁工程,餘下4段預計在明年上半年完成,珠海的口岸大樓亦大致完工。
討論收費兩地車牌通行
她續說,考察團其後與管理局黨委副書記、行政總監韋東慶和珠海市市委副書記、市長鄭人豪等會面,聽取港珠澳大橋工程的最新情況匯報,會上還討論了大橋收費、會否24小時運作、兩地車牌通行、惡劣天氣下的管理、交通安排等問題。
被問到能否如期通車,李慧琼指會上沒有討論香港段的困難或情況,但局方稱已解決去年遇上的最大技術問題,亦有個別技術人員表示對明年底通車有信心。
她強調,有關言論不代表管理局立場,最後仍須待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小組在11月商討通車日期,而管理局認為三地通車最理想。
下階段工作由建造轉管理
李慧琼又表示,個人則對如期通車有信心,「從今日(考察)睇到工程是順利的。」對於香港段的工程進度,她指有待局方發放,她會在立法會積極跟進,亦希望當局提供更多資料。她又引述局方指,下一階段將會由建造工作轉為管理工作,包括如何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處理大型車輛通車的問題,例如由哪些單位負責執法,以及如何令大橋的營運能發揮最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周浩鼎倡水域劃分地區執法
民建聯副主席周浩鼎補充,他曾向大橋管理局反映,不同地方有不同執法制度,建議以三地水域劃分處理執法問題,「邊個水域就用邊套法律。」他形容這只是初步建議,而對方的「思路」也差不多。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集橋、島、隧為一體,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耗資超過1,500億港元。原訂於今年底完工,但運房局去年突然宣佈,港珠澳大橋工程將延遲一年完成,挑戰包括勞工短缺及物料供應不穩定等。路政署表示,這些問題大部分已解決,包括會以混凝土及預製組件代替大石塊,及調整工程時間表,相信可於明年年底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