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白人危機與身份認同

2016-11-26

■ 葉輝

美國律師、國際法及人權客座教授阿曼達.托布(Amanda Taub)早前撰文,剖析當前的「白人身份危機」(Crisis of White Identity),他引述英國政治學教授埃里克.考夫曼(Eric Kaufmann)之言:「這是關於『我們是誰』的基本問題,作為國家的一員意味茪偵礡H它是否已經不再是『我們』的國家?『我們』是指佔多數的民族。「像這樣的問題是極為緊要的,儘管不一定通過言語表達出來。」

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一書中也提出類似看法,社會身份中主導者在定義本身的身份時,就會將不喜歡的特質設法轉嫁給「他們」,再通過「他們」反過來定義「我們」,此為大多數白人的慣技。

《紐約時報》早前刊出一篇文章,題為《針對亞裔美國人的隱形歧視》(The Effects of Seeing Asian-Americans as a Model Minority),講述了背負「模範少數族裔」此一刻板印象給美國亞裔所帶來的困擾,經常稱讚亞裔刻苦工作而從不抱怨時,不免會忽略他們的形象及領導特質,從而造成「竹製天花板」(bamboo ceiling)效應。

當世人談到「種族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非裔、亞裔等少數族裔,那就意味茈掑H的「白」(whiteness)乃無色透明,可隱匿甚至消失於語言深處;種族研究學者將此一現象定義為「隱形的大多數」(the invisible majority)。

美國學者雅莉.霍克希爾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著有《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美國右翼的憤怒與哀悼》(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一書,她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農村實地考察了四年,指出當地深藏茈9邢P,她筆下的人物往往覺得自己為了登上美國夢的山巔,經歷了漫長的輪候歲月,但登山的隊伍已放慢速度,甚或停頓下來了,而那些移民、黑人和其他外來者仍不斷插隊。

此所以對很多白人來說,取得「獲得性身份認同」的機會,似乎已變得遙不可及了,而取得「先賦性身份認同」(亦即他們的「白」)就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丹尼爾.鶴健士(Daniel Hopkins)有此發現:民族或種族的急劇變化,引致反移民政策已成為難以逆改的規律了。大多數白人常將民族與種族身份混為一談,事實上,對白人而言,身份認同乃支撐他們的世界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到了今天,白人的優越感似乎備受威脅;而2016年非比尋常的政治局勢更為複雜,在英國,來自南亞的移民投票大力支持「脫歐」,聲稱可望限制中東移民,以增加更多來自南亞的移民配額。

其實英國從2004年到2014年,十年來非本土出生的人口增長了66%,在不久前的全民公投中,投票選擇「脫歐」的人士大都聲稱,移民問題乃他們目前最大的隱憂;考夫曼及其加拉夫.夏里斯(Gareth Harris)發現,居住在那些人種快速多樣化地域的英國白人,更傾向於投票給右翼的英國國家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