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曾俊華的政綱能否兌現值思量

2017-02-11

周全浩 退休大學教授 資深金融評論員

行政長官參選人曾俊華日前公佈政綱。曾俊華為前財政司司長,有份制訂現行的政策。因此,其政綱着眼點或有所不同,但不應完全推翻現屆政府的政策方針。下文將從房屋政策及政改兩大方面談談曾先生的政綱。

第一,房屋政策方面。曾俊華建議,長遠目標為全港6成市民 (現時比例未及一半)提供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居屋或夾心階層房屋,此一目標恐怕難以達成。

要大量興建公營房屋,便要有足夠的土地供應,問題是地從何來?

過去數年,現屆政府着力增加本港的住宅用地,但不論在收地或更改土地用途等方面皆面臨不少阻力。例如,元朗橫洲及大埔龍尾等項目,皆面臨收地困難。又如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如菜園村)及填海等土地發展項目,一直受環保人士及其他利益團體反對,部分立法會議員又發起拉布,阻撓相關工程的撥款審批,簡直寸步難行。下屆政府亦很可能面對同樣的挑戰。曾俊華如此大規模的建屋計劃,能否如實兌現?值得思量。

應該指出,近20年來香港經濟已被地產綑綁,不論誰做特首,皆需審慎處理房屋問題。試想,若樓價大跌3成或以上,將出現不少負資產戶,銀行及金融業受影響,其他行業如裝修公司、室內設計及地產代理等生意亦受挫,社會需求萎縮,經濟很可能陷入衰退。

若樓價急挫5成或以上,很可能危及金融體系,甚至影響社會穩定,恍如2003年樓市崩潰重演。當年樓價累積挫約7成,導致經濟蕭條,許多在樓市高峰置業的市民資不抵債,淪為「負資產」,自殺輕生個案大增,市民怨聲載道,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

目下的困局是:樓價太高,許多年輕人買不起樓,除非得到父母支持,否則難以成家立室,社會不滿之聲響徹雲霄。政府雖有意增加房屋供應,但找地困難。倘若房屋供應增長過快,又恐樓價大跌,拖累整體經濟發展,重蹈2003年覆轍。香港經濟漸漸成為地產業的囚徒。

擁有土地資源的集團及持有物業收租的業主,是維持高樓價(及高地價)的既得利益者,新任特首如何增加房屋供應而不引起市場動盪,需要極高的智慧。

第二,政改方面。曾俊華支持重啟政改,並承諾推動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自宣佈參選以來,曾俊華較受「泛民」歡迎,但其提出重啟政改和推動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政治立場似乎與其他兩位候選人葉劉淑儀及林鄭月娥無大差別。令人懷疑,曾俊華是否為求選票,口輕輕開「空頭支票」,實行兩面討好,既不得失中央,又要向「泛民」「討票」?如此政綱,是否有兒戲之嫌?

目前困擾香港的問題不少,首先,當今有些年輕人不認識、不認同中國。本港一些傳媒長期誤導,誇大中國的陰暗面,很少提及內地正面的消息,亦不排除有外部勢力在背後慫恿,藉此打擊中國,使得一些年輕人產生「脫中」思想,被「佔中」、「港獨」等思潮誤導。

其次,本港不同利益錯綜複雜,更存在意氣之爭。

本港情況複雜,希望新特首能平衡各方利益,帶領香港邁向安定繁榮。

中央政府在特首選舉中擔任重要角色,包括在任命特首具有憲制責任,中央一定會維護香港安定繁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