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放棄「薩德」韓國才能擺脫內外交困

2017-02-11

張敬偉

韓國政局依然陷入紊亂狀態中。被彈劾的韓國總統朴槿惠陷入了和特檢組的拉鋸戰,朴槿惠不願意接受特檢組的調查。這意味着,自去年因為「親信門」事件而陷入困頓的朴槿惠,利用總統特權和調查部門搞拖延戰術。與此同時,涉案人犯崔順實以及朴槿惠在青瓦台的前秘書人員,也集體翻供,聲稱無罪。儘管這讓朴槿惠政治聲望完全掃地,但是她和涉案人員卻可利用特權和法治程序為卸責爭得主動。

朴槿惠以困獸鬥的方式詮釋了政治的醜惡。這也是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退出韓國總統競選的原因之一。潘基文表示,「我對部分政客故態依舊,與偏狹的利己心態極為失望;我認為和他們一同前進,已毫無意義。」輿論認為,潘基文所指的「政客」,就是朴槿惠。

朴槿惠實為「薩德」拖垮

「薩德」入韓,是朴槿惠在「親信門」東窗事發前做出的大動作,其從中美平衡外交倒向美日韓同盟。朴槿惠給出的理由是,「薩德」入韓為了防範朝鮮。此外,朴槿惠也陷入了李明博政府的窠臼,認為中國阻止朝鮮核危機不力。因而,唯有強化美日韓同盟,利用「薩德」系統防範來自朝鮮的核威脅。

「薩德」入韓,或對朝鮮有一定威懾作用,但對中國和俄羅斯遠東帶來的威脅更大。「薩德」入韓,中國東北乃至京畿地區都將置於美日韓的全天候監視之下。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有一雙偷窺的「眼睛」,中俄都感到缺乏安全感。在東北亞複雜的地緣政治形勢下,美國和韓國辯駁「薩德」只是針對朝鮮,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何況,朴槿惠任內對華的所謂蜜月關係,現在看來是赤裸裸的機會主義或功利主義外交,即利用中國阻止朝鮮發展核武,同時在中國市場撈取巨大利益。韓國親華不是發自睦鄰之誠,而是利用中國對付朝鮮。

朴槿惠忽略了中朝關係的淵源,也漠視了中國在朝鮮半島無核化所作的努力。總而言之,韓國政府尤其是保守派政府對華懷有先天的不信任,朴槿惠政府最終放棄中國、倒向美日有其必然邏輯。

只是,韓國政府的地緣政治形勢相當尷尬,被調侃為「三明治夾心國家」的韓國,經濟上依賴中國,安保上又離不開美日。「薩德」入韓,打破了韓國的外交平衡,因而激發了國內政黨惡鬥和民意割裂。保守的執政黨傾向於美日,希望利用「薩德」來構築更為緊密的美日韓軍事同盟關係,增強安全保障。

但是在野的進步勢力,則擔憂韓國外交的天平失衡,會使韓國的經濟利益受到影響,並使韓國重陷美日韓對中俄朝對立的危險之中。政治惡鬥和民意割裂,容易誘發互相拆台的權力鬥爭。「親信門」事件,就是權力惡鬥的產物。身為總統的朴槿惠,因為行為不檢被政敵抓住死穴,也算是自作自受。

本來希望借「薩德」入韓修憲連任的朴槿惠,一下子被醜聞弄得名譽掃地,面臨被彈劾甚至有可能鋃鐺入獄。朴槿惠的政治悲劇給韓國政客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朴槿惠與其說是被醜聞所擊倒,不如說是被「薩德」入韓所拖垮。

「薩德」觸犯中俄安全底線

小國外交,最重要的是持守平衡中道,最危險的是自作聰明、借力打力。周旋在中美俄三大國之間,韓國本可以有更聰明的選擇,就像朴槿惠前期的外交策略。但是她野心太大、走得太遠,「薩德」入韓觸犯了中俄難以忍受的安全底線。

朴槿惠之後,代理總統的黃教安依然堅持「薩德」入韓,退出大選的潘基文也持相同立場,凸顯韓國外交已經陷入「薩德圍城」難以自拔。在此情勢下,中國在外交、經濟、文化方面對韓作出反制合情合理,這是符合中國利益的選擇。

韓國政局走出「薩德圍城」,唯有放棄「薩德」系統,才能消弭政爭,平息政局亂象。更重要的是,能夠修復韓國和中俄的關係,令韓國走出外交困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