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古典瞬間】耳聽為虛的虛

2017-06-20

龔敏迪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帥否?否!滾去學習!」起先聽說雲南、四川的中學裡掛出這樣的橫幅,還覺得難以置信,看到多幅實物照片後,才感嘆所謂「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相信確有此事。

漢朝劉向《說苑.政理》的:「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漢書.趙充國傳》也有「百聞不如一見」的話,強調的都是「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可是耳聞目睹的,甚至是實踐中得到的,也未必都是真的。孔子困於陳、蔡之間,斷糧七日。顏回要來米煮了飯。孔子望見顏回居然從煮飯的甑中攫取一點米飯先吃了一口。孔子裝沒看見,說是先要祭祀一下先君。

顏回說,有煤掉在了飯裡,已不潔,所以不能用來祭祀了。弄髒的一口飯扔掉又不好,所以他已把它吃了。於是孔子說了:「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

據來自四川的一位老師說,撰出「滾去學習」橫幅的老師,有個學生大學畢業後,因為仍然不如高富美而鬱悶,他覺得還是沒有出路,多次表達了輕生的念頭,於是老師對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問題是,老師年紀這麼大了還不想死,原因只為了尚未聞至道。那些徹底明白了生老病死是必然規律的人駕鶴西去了;那些明白了以身殉道的人慷慨赴義了,所謂:「聞而知之,聖也。聖人,知天道也。」現在比你高明一點的我都沒想要死,你有什麼資格去死!除非你能告訴我,什麼是生命的終極價值已經窮盡,我才能同意你去像佛陀那樣,昇華到生命絕對自由的境界去。學生頓時豁然開朗,明白了在精神力量面前,物質性的高富美已經不能同日而語而去求道了。

哲學上的虛與實,代表了形而上的虛與形而下的實,所以「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一個已知的事物背後,仍然隱藏了無數的未知,故而「聰也者,聖之藏於耳者也。」所要聞的道,是不可窮盡而又與時俱進,被人們逐漸認識的,一旦有所感悟便能豁然開朗,所以只能入於耳,悟於心,從而指導實踐,道本身,眼睛是看不見的。據說那位老師撰出「滾去學習」橫幅,是受到了宋真宗《勵學篇》「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車馬多如簇」的啟發,既然虛的大道理難以接受,那就來點形而下的實用主義,希望由實而虛地漸進。他還說了:「地下屍骨的磷火,發出歷史久遠的光亮;天上微明的星光,也遠離我們,虛無到難以觸摸,卻無時不在指引生命的航程。」這位老師的故事,真否雖然難以考證,他「滾去學習」的橫幅當然不能說妥當,也引來了不少非議而早就撤下了,但其如此循循善誘,也算是十分難得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