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四個讀書堂 一樣報國心

2017-06-24
■光山蘇軾讀書堂入口。作者提供■光山蘇軾讀書堂入口。作者提供

■ 馬承鈞

探訪光山淨居寺,對我而言,最大的看點不在暮鼓晨鐘或古典建築,而是一代文宗留下的遺蹟--「蘇軾讀書堂」。當年43歲的蘇軾正任湖州知州,因「莫須有」罪名身陷冤獄險些喪命,多虧多人營救,連「政敵」王安石也出面相助,才逃過一劫,放貶湖北黃州(今黃岡)當個團練副史的小吏。赴任途徑光山,蘇軾慕名前往淨居寺。這一遊竟不可收拾,這裡幽靜旖旎的環境正好讀書啊!

蘇軾就在寺前一株大銀杏下讀書,感慨「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之後,他乾脆請和尚在淨居寺旁山坡上搭起幾間「簡易房」,住下來攻讀典籍,這一讀竟是數月光景,他還與寺中高僧交上朋友,在此品茶論禪、切磋詩文。於是簡易房被稱為「讀書台」,不久讀書台又被擴建,被尊為「讀書堂」了。到黃州後,他仍不忘光山,每從黃州返汴,就來讀書堂用功。出於對光山的感情,他還愛屋及烏地將湖北農民拔秧時坐的一個木馬(小凳子)作為禮物送給光山縣令。縣令遂推而廣之,此後光山農民用的秧馬,就是仿造蘇軾從湖北帶來的木馬。

我想:一個逃出冤獄的被貶之身,竟有心在一個陌生之鄉坐下來讀書,這是何等的胸襟啊!我吃力地登上山坡,見一塊石碑,上刻「東坡讀書堂」五個紅字,應為後人所立。再往上爬,綠樹掩映處尚存一排古屋,堂內有蘇軾塑像。佇立堂前,遙想一千多年前蘇大學士在此潛心讀書、與高僧吟詩作畫高談闊論的情景,真要觸景生情了。

走出蘇軾讀書堂,想起河南淮陽的柳湖也有一個讀書堂,乃蘇軾胞弟蘇轍所建。該讀書堂為船形造型,四周遍種荷花,寓「出淤泥而不染」之意。相傳當年蘇轍受蘇軾「烏台詩案」株連,被貶陳州(淮陽古名)教諭。他喜歡柳湖的幽靜,常來此讀書,便建起這間讀書堂。蘇軾與蘇轍情同手足,淮陽距汴京又近,蘇軾自然常來常往,還偕張安道、李簡夫等名流來此雅集。蘇軾有《和子由》一詩云:「太昊祠東鐵墓西,一樽曾與子同攜,回瞻郡閣遙飛檻,北望檣稈半隱堤。飲豆羹藜思兩鵠,飲河噀水賴長蜺,如今勝事無人共,花下壺盧鳥勸提。」當時他倆都是落難人,一定會在此議論國事抒發心懷不平,卻又不忘潛心攻讀。我想,鴻儒們吟詩作畫對酒當歌的笑聲,或許暫時淹沒心中的哀怨吧?

蘇軾被貶黃州後,在城東坡地上建起幾間茅草屋,取名「雪堂」,自稱「東坡居士」,每天在此用功苦讀。鄉人好奇,稱茅屋為「東坡讀書堂」。蘇讀書入迷,某日文友朱載上來訪,久等不見其出來,正欲告辭,東坡才走出相見,連聲道歉,說自己正在用功。朱載上探問究竟,蘇軾說正在抄《漢書》。朱載上大驚:「以先生之才,開卷便過目不忘,何須抄書?」蘇軾答曰:「錯矣,吾抄《漢書》已有三遍,邊抄邊背。第一遍每段以三字為題,第二遍每段以兩字表示,如今只抄一字,即可背誦全文。」朱載上取過他所抄漢書,隨口唸出一字,蘇軾便滔滔不絕背出全文,無一字錯。朱載上歎服,回家對兒子說:「蘇大學士這等宗師讀書尚如此勤奮,汝輩更須努力也!」

一個身無實權的團練副史,如此用功讀書,何故也?絕非「走萬里路,讀萬卷書」一句可以解答。他不為名不為利,又為何?先賢懿範、往哲風徽。想來想去,他是一位真正的士大夫,他心底深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報國情結,他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讀書是他的命根啊!20年後,歷盡宦海沉浮的蘇軾,再度被貶瓊州,流放到荒涼的海南島儋州。在儋州三年,他依然沒有消沉。沒有住處,他請人搭了間草棚,繼續攻讀、筆耕。此時他已與世隔絕,連蘇轍都不知其去向。想讀書也很難,根本找不到書,彼時瓊島讀書人少啊!一次蘇軾外出借書,歸途突遇大雨,又無處躲藏,只好脫掉衣服包住書籍,從一農家借來竹笠、木屐跑回茅屋,自己淋成「落湯雞」。有人據此編了個《東坡笠屐》的故事,但見仁見智,有人奉蘇軾為讀書楷模,有人則笑其犯傻。東坡不啻在草棚自己苦讀,還教農家子弟識字,與鄉民結下深情。出於敬重和感恩,鄉民聯手為蘇軾建起幾間房屋,稱其「東坡讀書堂」,後來讀書堂慢慢發展成「東坡書院」。年初我去過儋州東坡書院參觀,殿堂多間、古色古香,院裡還有口古井,據說係蘇軾所用。

儋州三年,面對「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現狀,年過六旬的蘇東坡卻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為海南教育事業和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還宵衣旰食埋頭揮毫,寫詩27首,詞、賦、頌、碑、雜文186篇。雖無當年大江東去的慷慨激昂,卻多了關切民生和淡泊明志的情懷。我見書院廊柱刻有「雲散月明誰點綴,天融海色本澄清」、「他年誰作輿地誌,海南萬里真吾鄉」的詩句,乃蘇大學士家國情懷的真實流露啊!

從光山的蘇軾讀書堂,到黃州東坡讀書堂,再到淮陽蘇轍讀書堂和儋州的讀書堂,足見蘇軾乃是嗜書如命的「文癡」,雖然命運多舛,無論仕途順意抑或身處逆境,他都一以貫之不忘初心苦讀求進,此種心態、此種堅毅,很有點范仲淹筆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高風峻節,實在令人扼腕感慨!難怪習近平引用最多的古賢之言正是蘇軾的「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等等。

蘇軾被貶黃州前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為官。宋哲宗即位後被重新啟用,出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要職,還出任過杭州、穎州、揚州、定州知州,晚年又因政見不同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赦北上,不幸病逝常州。幾乎每到一地,都有自己的讀書堂。其實又何止蘇軾呢,古代讀書堂多了去了,我知四川江油有「李白讀書台」、射洪有「陳子昂讀書堂」,南京有個「周處讀書台」;常熟有「昭明太子讀書堂」、湖北秭歸有「屈原讀書台」、沔城有「諸葛亮讀書台」、洛陽有「曹植讀書堂」、安徽潛山有「王安石讀書堂」......讀萬卷書,是人類共同的追求啊!細想之,蘇軾等巨擘名士矢志報國、救民疾苦和靜以養心、淡泊明志的美德,正是他們畢生苦讀使然啊,此種好學精神,亟待我輩傳承,關鍵是要弄懂「好讀書、讀書好、讀好書」的真諦!正是--

細數四地讀書堂,

一代文癡堪稱王。

自古聖賢多勤勉,

胸懷詩書為興邦!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