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洲 中銀國際首席策略分析師、董事總經理
根據新華社消息,2017年7月1日,國家領導人將出席香港回歸20周年慶典,主持新一屆特區政府班子的就職儀式。粵港澳大灣區或迎來政策利好。
筆者認為,今年恰逢香港回歸20周年,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發展愈加重視,預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將於近期上報中央,有望年底正式推出。隨着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臨近,粵港澳大灣區的主題概念可能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國際化市場,香港正面臨經濟轉型步伐緩慢、競爭能力不足等諸多挑戰,此次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無疑將為香港經濟和資本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動能。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有利於加速香港和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一方面可以為香港本地金融業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開創更多機會,同時可以鞏固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為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作出更大貢獻。在「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基礎上,當前「債券通」的北向部分已經準備開通,未來南向部分亦有望開通。
加速香港和內地市場互通
另外,香港金管局日前設立了金管局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IFFO),目的是要將香港建設成粵港澳地區的基建投融資中心,幫助提升區域內企業在基建投融資方面的專業技能,為區域內企業引進更多基建投融資的機會。長遠而言,希望形成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託,以南沙、前海和橫琴為節點的大灣區金融核心圈。
第二,粵港澳大灣區的「9+2」城市均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擁有幾大港口,對外貿易活躍,此次粵港澳地區的設立將產生協同效應,更有效促進該區域內的貿易於經濟發展,攜手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
彌補港科技創業方面短板
第三,合作建造全球科技創新平台和創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有利於彌補香港在科技創業方面的短板,創業者通常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先進前沿的技術皆從此興起。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可以更方便創業者互相交流以及技術的流通,從而加速相關產業的發展,達至「金融+創新」優勢互補,建造中國「矽谷」,加快向全球價值鏈高層邁進。
第四,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共建「一中心三網」,形成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港珠澳大橋2017年底將正式開通,深、港、澳、珠四大城市的一小時交通圈即將打通,交通圈的打通首先帶來的是人流、物流的深度交流融合。深、珠兩市居民赴港澳將更加方便,港澳的旅遊、消費、餐飲產業也將充分受益。
資本市場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投資者增加了新的投資機會。有別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其他國家層面的區域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特點在其面向海洋,承載更多對外開放功能。行業分類方面,粵港澳地區的地產、交通運輸、基建、環保和高新技術等行業有望直接受益,相關行業龍頭公司可重點關注。
首先,基建業務將充分受益於灣區的先行建設。目前在建的主要有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後續勢必要推行規模更大的基建項目。重點關注區域水泥、管材、混凝土、玻璃、幕牆等分類的龍頭企業。其次,大灣區的建設將加快培育和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級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因此建議關注相關高新技術產業公司的投資機會。(節錄,本文不構成且無意構成任何金融或投資建議)■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