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國彬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美聯儲6月議息會議甫完結,加息一事暫告一段落。這本來沒什麼好奇怪,只因一邊加息,另一邊同時已在預告縮表,令國際投資者不得不提防,央行是否加快收緊貨幣政策的時間表。當中具體細節部分亦開始出現,令人覺得事出有因,不敢怠慢。
事實上,當前市場焦點,已隨即從加息三次抑或更多,轉向央行大員的發言。理由很簡單,原本大家最擔心的,還不過是加息次數多與少,如今複雜一點,央行資產負債表收縮後,市場的震盪可能比加息來得更明顯。
的確,原本大家已經預料有加息的一着,所以一切來得順理成章,當時最大的爭議,只是會否沿用年初的共識,有年內三次的做法。說起來,與去年和前年各於年尾加息一次的作風,今年顯然已是提速而行,這是不爭的事實。比較重要的分歧在於,投資者認為央行是按哪些基礎而作出相關決定。
一方面,假如一切是正常時期的正常手段,那麼,短期數據和中長期數據的影響力,應該不相伯仲,當前的經濟環境若有輕微變化,便可以改弦易轍。這是某一部分投資者所相信的,為什麼央行不應太大力加息,年內兩次左右是合適,三次已是最多。
期望管理時間充分
另一方面,也有投資者認為,如今當然遠未回復正常,雖然由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回復過來,的確是央行的目標。如此一來,那就不難明白,何以此前兩年,均是在廣泛的期望管理後,才有每年各加一次息之舉。可是,如今所來,央行已在2013年預告退市至今,一直在做期望管理,投資者應有充分理解,若無限期地拖慢加息步伐,反而到真正需要收緊貨幣政策時,可能要突然做得急進,便令央行與市場失去共識。
筆者傾向同意後者的意見,反正從實體經濟來看,美國是一眾西方經濟體中,復甦得最好的。如果美國也不能收緊貨幣政策,或嚴格來說是盡量正常化,那麼,歐洲和日本等,更是遙遙無期。
誠然,日本是多國之中最難搞的,因為迷失二十年(很快便到三十年了)的主因,不是貨幣政策可以解決的。其結構問題一日不處理,單憑減息零息負息等,量寬再做盡,仍然無補於事。只不過日本準備好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包括人口政策等,從而推動經濟嗎?不容易。
歐洲已失黃金時間
至於歐洲,整體而言,略比日本好,但因為此前政治現實,不得不拖慢了原本應該盡快推行的量寬和相關的貨幣政策,其後再做已經失去黃金時間。目前大家在等歐央行相關官員的言論,但除了言論,還有什麼可做?相比之下英國略勝於歐洲,但去年起有「脫歐」一事,環境轉差,最終影響可能要數年後才真正浮現。
如此一來,大家一方面可以留意,美國有條件有空間加息,收緊貨幣政策,美元兌上述多國貨幣會否開始較為強勢,配合起當地股市的強勢,令資產升值預期持續,從而支撐雙赤的空間。■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