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傑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回顧1997年以來港股市場的發展,作為國際化、法制化程度較高的成熟市場,在市場深度與廣度不斷提升的同時,與中國內地市場的聯繫亦日趨緊密。隨着滬深港互聯互通機制的啟動擴容與升級,香港、上海與深圳「共同市場」初現雛形。
市場深度廣度不斷拓展
從市場規模來看,1997年港股上市公司僅有658家,2016年底達1,713家,較20年前增長2.6倍,同期港股市值增長13.38倍。從市場表現來看,1997年底恒生指數收於10,723點,去年底收於22,001點,較20年前水平上升105.18%,同期日均成交額增長332.58%。從技術層面來看,1997年港股PE值為12.1倍,1999年急升至26.73倍後回落。2011年之後,港股PE長期徘徊於10倍左右水平,去年為10.53倍,較20年前仍低12.98%。
從集資市場的發展來看,1997年港股市場總集資為2,475.77億港元,2015年破萬億港元,去年底為4,711.72億港元,較20年前增加90.43%;1997年IPO金額僅816.54億港元,2010年達到4,494.77億港元的歷史高位,去年底為1,953.2億港元,較20年前水平增長1.39倍。
應對衝擊 豐富多元發展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國際大鱷伺機狙擊港元,香港特區政府動用逾千億外匯基金干預股市,中央政府全力支持捍衛港元穩定的行動,成功擊退投機活動。2003年SARS疫情爆發,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簽署CEPA協議,推出自由行舉措,香港經濟與市場恢復信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央推出多項維穩措施,為維護香港市場繁榮與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市場擴容方面,2012年12月港交所完成對LME的收購,2014年11月和2016年12月 「滬港通」和「深港通」 相繼啟動。
在產品拓展方面,2008年7月推出黃金ETF,2014年9月首批伊斯蘭債券上市,2015年12月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下的產品正式銷售。
在吸引海外上市資源方面,2010年10月友邦保險成功上市並推出期權產品,同年12月巴西礦業公司Vale S.A.成為首家以預託證券形式來港上市的公司。
內地企業撐起「半邊天」
2011年4月匯賢產業信託作為首家境外人民幣計價基金產品公開招股上市。2012年10月首隻境外人民幣交易股票合和公路以配售方式上市。1997年內地企業在港上市僅有101家,佔總數與市值比重分別為15%和20%,2016年內地在港上市企業有1,002家,佔總數與市值的比重達到51%和63%。
港股市場發展機遇巨大
港股市場在經歷20年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市場結構老化,監管機構在處理監管與發展的關係上較為謹慎,創業板發展欠佳等。
展望未來,港股市場發展面臨巨大機遇:一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繼續以「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滿足「一帶一路」基建項目資金需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等;二是配合內地資金全球配置需求。在建設亞太區資產管理中心進程中,致力提供更為豐富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促進港股市場縱深發展;三是抓住互聯互通進一步發展機會。下一步滬深港通擬納入ETF和新股通等內容,內地與香港市場投資者與資金料加快融通;四是推進制度改革催生市場活力。
今年6月港交所就設立創新板塊及檢討創業板徵求意見,探討吸納同股不同權及新經濟、創科企業來港上市的可行性。相信港股市場不斷深耕本地、背靠祖國、面向國際,勢必迎來深化發展的新階段。■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