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國彬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踏入6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港股過去半年的表現,怎說也是有交代,相信賺錢的人應該明顯較多吧。雖然,過程中,以個別大藍籌為主力,投資者如果押不中寶,可能有種滿倉踏空的感覺吧。
近年區間波動漸見擺脫
但無論如何,以短短半年,恒指由年初22,000點附近起步,到如今於26,000點才有較明顯阻力,升幅不俗。而考慮到近幾年,絕大多數時候,港股恒指波幅區間,來來去去,都只不過是18,000點至25,000點,更多時候是悶局連場,投資者作壁上觀者的多,而今年上半年已有這表現,正常的投資心理,都是先鎖定利潤,獲利回吐是合理之舉。
基於這樣一個背景,大家可以客觀看待一件事,就是近來很多人擔心,踏入7月份,會否在沒有什麼支持下,可能有較深度調整。說起來,不能驗證的事,不說好了,只集中在可以客觀觀察的東西上。
既然上述的股市韻律是近年少有的好景,有部分人未必相信可以持續,反而傾向相信回歸至往年的平均值,這種信念有一定道理,轉化為買賣力量後,更會影響到短期股市的走勢動態,這是很顯而易見的事。既然如此,根本不必勉強去猜測,6月過後,是不是突如其來便沒有了支持。剛好相反,上述的升勢愈急速,愈有回落的空間,才是正常的股市投資心理。
不必太着意「七翻身」
另一件可以客觀看待的事,就是慣常聽說的所謂傳統智慧,什麼五窮六絕七翻身。首先,今年可沒有「五窮」,也沒有「六絕」,如此說來,就算沒有「七翻身」,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吧。當然,這只是順着這個所謂規律去說,而不必假設真的有這個規律客觀地存在着。
當然,除了升勢愈急,惹來潛在回吐空間愈深之外,其實市場上也有不少事態在演變中,而這些看似沒有即時威脅的,可能是稍後市場上的危機。舉例而言,由去年英國脫歐公投,到美國總統大選,到後來中東多國與卡塔爾的外交風波,在在說明,目前所見的,未必是過去幾年大家慣常接觸的政經形勢。
對後市宜有兩手準備
如此一來,投資者有兩種常見態度,要麼完全害怕,要麼完全不怕。然而,兩者表面上看似南轅北轍,但實際上,產生的效果未必不同。
誠然,完全害怕者,大概是因為新近發生的事,而有不合比例的反應,看不清世界仍然如此存在的大部分,於是,決策層面上,往往出現偏差。
然而,另一極端的,什麼都不怕,也把握不了事實,因為的確有些事情在變,以往沒有發生大影響,不等於明天後天不會,而完全不怕的後果,同樣是令決策出現偏差。既然有如此重大的偏差出現,最終的修正過程,便大概是市場另一波行情中,可能未有預估的風險所在。■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