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懷慶四聖

2017-08-22
■沁陽市博物館內景之「石苑」。 作者提供■沁陽市博物館內景之「石苑」。 作者提供

馬承鈞

真正支撐一個城市地位和格局的,並非時尚建築和豪華市容,而是人文精神和天然名勝--河南省沁陽市當屬範例。

沁陽位於豫西北,古治「懷慶府」,係歷史文化名城。它擁有中華始祖炎帝在此播五穀、嚐百草而得名,享譽天下、50平方公里的國家5A級風景區--神農山。深厚的人文淵源使它獨享「覃懷古郡,河朔名邦,商隱故里,樂聖之鄉」美譽,史上四傑--李商隱、王鐸、朱載堉、曹瑾,乃其驕傲亮點!

李商隱(813-858年),祖籍沁陽,晚唐大詩人,與李白、李賀合稱「三李」。國人對其作品太熟悉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見《無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遊原》)、「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夜雨寄北》)等等誰人不知?我在沁陽市博物館見到大量文獻、圖片和考古資料,加深了對詩人全面認識。李商隱非常崇尚藝術,作品構思新奇、意境精妙,愛情篇更是綺麗纏綿、大獲追捧。前輩詩人都對他垂愛有加,宋《蔡寬夫詩話》載,白居易晚年尤愛商隱,開玩笑說,願死後投胎當商隱之子。商隱長子出生果然取名「白老」,古人灑脫由此可見。李商隱詩作傳誦至今600餘首,影響詩壇千百年。他曾登進士第,當過幾回官,但生不逢時屢遭坎坷,更因「牛李黨爭」受害,45歲就病逝鄭州,後歸葬祖籍沁陽山王莊鎮。如今鄭州滎陽、焦作博愛和甘肅涇川等地都有商隱故居或遺蹟。李對人生有深刻獨見,其詩穿透歷史風煙直扣讀者心靈。毛澤東對其浪漫詩作評價甚高。

王鐸(1592-1652),字覺斯,明清書畫大師,與董其昌齊名。沁陽市博物館有「石苑」珍藏王鐸書法,最名貴當屬《延香館帖》真跡,顏筋柳骨、卓爾不群。十通《創柏香善建城碑銘》刻石千餘字,乃楷書精品。20多首山水詩行草,行雲流水、出神入化,書壇遂有「神筆王鐸」、「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之說。王鐸自幼胸懷大志,鍾情王羲之、王獻之父子,13歲臨習二王《聖教序》等,至「字字逼肖」。他廣泛涉獵歷代名帖,形成張弛有度、勁健灑脫之風,終成精通諸體的全才。他為恩師袁可立所寫5,000字墓誌銘,乃楷書極品。其畫以水墨暈染見長,無論山水人物梅蘭竹石,灑脫古拙別有意趣,《雪景竹石圖》更為國寶!王鐸祖籍孟津,福地卻在沁陽。取進士後他入翰林院庶吉士、東閣大學士。崇禎年間,他赴南京就任禮部尚書,遭李自成軍圍困,父母先後病逝沁陽,49歲王鐸在沁陽為二老服喪,在東湖(今天鵝湖)築「涵輝閣」,繼續苦練書法,並與寧夏巡撫楊嗣修(楊督堂)交好。晚年王告老還鄉,於沁陽柏香鎮楊督堂處寓居三載,在楊的義學延香館精練翰墨,其作品悉數留在沁陽。出身寒門生逢亂世,卻在沁陽贏得「神筆」之譽。吳昌碩稱王鐸「有明書法推第一」,啟功讚他「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其行草更是雄奇超邁驚世駭俗,獲讚「自唐懷素後第一人」。成就背後的刻苦,堪稱楷模!

朱載堉(1536年-1611年),乃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孫,誕生於沁陽明鄭恭王府。筆者饒有興趣走進沁陽市內鄭藩王樂府舊址--朱載堉紀念館,這裡2001年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熟悉世界科技史、數學史和音樂史者,無不對朱載堉多元建樹驚歎有加。佔地千餘平方米的紀念館有16間展室,院中塑有朱載堉坐像,大量文物、碑刻全面詮釋了這位「不愛王位愛鑽研」的王子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中國音協名譽主席呂驥和高占祥、王夢奎、周巍峙等百餘名士所題匾額楹聯和詩詞條屏令人矚目。出身顯貴的朱載堉無半點「官後代」陋習,在乃父鄭恭王修德講學、布衣蔬食垂範下,自幼敏而好學、儉樸務實。15歲家遭變故,落寞中的朱載堉卻不忘初心,結交賢哲、追求上進,在天文、地理、曆法、珠算、音律、器樂、舞蹈等廣闊領域展開鑽研,撰下《律學新說》、《算學新說》、《樂律全書》及《醒世詞》等20餘部巨著,終成百科全書式大學者和大科學家。展廳擺有一架四五米長的雙排大算盤,導遊講此乃朱載堉研製的八十一檔雙排珠算。音樂界著名的十二平均律,就是由它完成演算的。朱首創的十二平均律,提出「異徑管說」觀點,研究出弦準和律管,為世界樂理和樂器之王鋼琴的研發提供了理論依據。其研發的累黍定尺法,精確計算出北京地理位置與地磁偏角、回歸年長度與水銀的比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此授予朱載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殊榮。江澤民1997年在哈佛演講時稱「中國明代朱載堉創十二平均律,被認定為世界通行的標準音調」。朱載堉的成就,體現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科學精神與人生追求的高度契合。難怪人們尊他「東方文藝復興之聖人」。我為朱載堉超人智慧和偉大貢獻歎服,後人亟待對這位「布衣王子」追賢思齊!

曹瑾(1786年-1849年),字懷樸,出身沁陽北門一農家。滿懷崇敬之情,我等驅車沁陽南關,走進紅牆碧瓦古色古香的「懷樸園」。與所有傑出人物一樣,曹瑾亦自幼好學,胸懷大志。33歲起歷任直隸平山、曲陽、威縣、豐潤和福建將樂、閩縣知縣,道光十七年(1837)調任台灣鳳山知縣。當時台島荒涼落後,民不聊生。曹瑾甫到任便放糧賑災、救民水火。繼而興修水利、鑿埤開圳,甚至親臨工地督察,大受百姓敬重。鳳山農田也由「看天田」變為一年三熟旱澇保收良田,躍為寶島魚米之鄉,群眾稱此工程為「曹公圳」,至今它仍為鳳山和高雄的民生和農田發揮餘熱。械鬥是台島一大歷史難題。曹瑾升淡水廳同知(水利廳長)後,又逢大規模械鬥。他不畏風險親赴大甲鎮,逐村調查研究,訪問雙方耆老,苦口婆心曉以利害,將首惡分子繩之以法,終使爭鬥雙方「永結和好」。曹瑾還捐俸修建書院、發展鄉塾,大興文教、培養人才,甚至親自授課考核,為優秀者頒獎,使台灣文風日盛、人才頻出。他還茪O加強海防建設,提升抵禦侵略能力。更親臨前線指揮,打了四個勝仗。清代反侵略均以失敗告終,唯曹瑾在台指揮之戰贏得全勝。道光皇帝大加讚賞,頒旨讚曹瑾「智勇兼備,大揚國威」,升他為知府。英國公使竟要清廷「嚴懲曹瑾」,道光懼怕英軍,竟下旨追查曹「冒功欺君」罪,前往懲辦的福建總督怡良獲知事實後嘆曰:「真丈夫也!」在台八年,曹瑾對開發治理寶島、維護領土完整建立殊勳,台胞頌其「功同禹王」,建起曹公祠、曹公廟,曹公路、曹公樹、曹公小學也應運而生。曹瑾故鄉沁陽市政協成立曹瑾研究會,修葺一新的曹公陵園自成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年年有台胞組團前來祭拜。先賢懿範,往哲風徽。

步出懷樸園,晚霞正嬌艷,筆者詠出《懷慶四聖》一首:

曹瑾政績天下聞,

王鐸翰墨國之珍。

科藝巨星朱載堉,

沁陽四聖震乾坤!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