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論壇 > 正文

荔枝窩村辦度假屋是好開始

2017-09-22
■圖為沙頭角荔枝窩村口。 資料圖片■圖為沙頭角荔枝窩村口。 資料圖片

陳東岳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常務副主席及註冊專業測量師(產業測量)

沙頭角荔枝窩村,獲城規會有條件批准鄉郊基金復修村內12間村屋,發展民宿兼提供客家文化體驗課程,成為鄉郊民宿生態旅遊首個試點。在新界鄉議局及鄉委會多年來推動下,特區政府近年開始復育偏遠鄉郊環境,今次荔枝窩村的例子,是多方面合作的成果,希望能夠打做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範例,讓保育活化新界偏遠鄉村得以持續以類似模式進行,讓古舊鄉村重獲新生命,鄉郊土地資源重新被利用,市民大憧蝩繸o更多機會接觸和了解新界本土文化,從而加深城鄉文化共融,促進城鄉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

古舊鄉村重獲新生命

荔枝窩村是沙頭角鄉慶春約的中心村落,建村已逾300年,幾十年來,由於農業式微,而該村對外交通不便,陸路既無車輛公路,水路只靠海邊一個小碼頭每周一班街渡。年輕一代搬到市區找工作和生活,部分甚至漂洋過海,到英國等地謀生,於是逐漸形成村屋丟空日久失修、農田荒廢等情景。今次成功獲得城規會批准復修多間村屋,背後應該多謝一班志願者和出資的鄉郊基金,當然不可缺少的是當地村民的合作和村委會的支持,加上有村民願意借出過百年歷史的多間村屋甚至舊日的u欄作復修,否則根本無法成事。準備過程當中,大家作出坦誠溝通,為達至活化客家文化體驗村共同努力。

建築物在港碩果僅存

筆者與沙頭角鄉事委員會副主席曾玉安談過,他說其實初時村民對有外來人士插手活化該村的計劃抱保留態度,後來透過與荔枝窩社企暖窩的義工們溝通了解,漸漸明白背後大道理,始表達合作態度。該村建築物在香港碩果僅存,約211間村屋以「三直九橫」的巷弄分隔,部分已屹立過百年,有舊屋由泥磚砌成;較後期上世紀50年代建的有用石屎,但金字瓦頂及木結構是香港少有的傳統建築藝術。經建築師視察評估後,先選定三間單層結構比較良好的「豬欄」作復修成民宿工程。該三間「豬欄」由一位原居民「春哥」借出,他還另外借出三幢過百年歷史的村屋,原汁原味保留原木門、木橫樑甚至製作客家粿的木樁等。

正如曾玉安所說,附近如梅子林、蛤塘、三椏村、鎖羅盆和谷埔等村落的現G不理想,希望保育荔枝窩村客家文化的成功例子亦可推廣至這些村落。作為一個宏觀的構思,其實村村各有特色,可研究把各村活化成客家文化村落群,設計連線成鄉郊體驗的步行路線,配合各村設民宿讓旅遊人士度宿休息、體驗本土客家文化及品嚐甚至參與自行製作當地客家美食,並以清晨攀登吊燈籠觀日出及眺望印舟塘一帶優美景色為行程高潮。

城鄉居民互動值得推廣

目前這個偏遠區域的交通基建如碼頭等設施還有待改善,建議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和增撥資源。正如曾氏所說,荔枝窩村的碼頭設施簡陋,若日後人潮增加,應該加大規模和加密街渡班次,他還說前述各村落的基本設施如供電、供水、公廁和對外交通等亦亟待改善。社會為古村注入新生命,帶來新環境,亦等同把荒廢的土地資源重新加以利用。更加重要的是,好像荔枝窩村合作這個例子,是城鄉居民互動溝通的成果,值得加以表揚和推廣。希望鼓勵更多社會上熱心人士和不同村落村民合作,日後有更多成功活化復村例子。■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