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又到中秋賞月時

2017-10-03
■賞月是歡度中秋的一個重要環節。 資料圖片■賞月是歡度中秋的一個重要環節。 資料圖片

張桂輝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快到了,忽然想起歡度中秋的一個重要環節--賞月。據史料記載,民間中秋賞月活動,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傳說,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兩粒不死之藥後飛到了月宮。這天,恰值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思念心切,便在是夜賞月、吃月餅,祈盼她早日歸來。

中秋賞月的習俗,所以世代相傳,得益於文化名人不經意間的「助推」。比如,杜甫。乾元二年(759)九月,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史稱「安史之亂」。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是年秋,身在秦州的杜甫,創作了《月夜憶舍弟》一詩:「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無疑,《月夜憶舍弟》是杜甫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其中,「月是故鄉明」一句,表達了杜甫對幾個「失聯」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往,兄弟同在故鄉,不說朝夕相處,也是經常聯繫。如今,兄弟因戰亂而離散,生死不明,牽腸掛肚。這首詩,反映了顛沛流離的杜甫,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之月,倍加思念生死不明的兄弟,以及痛惜國家山河破碎的心情。

千百年來,一句「月是故鄉明」,成了人們中秋佳節思念故鄉的「共同心願」。於是,在中秋這個傳統佳節期間,除了吃月餅,還得要賞月。《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有唐以來,以中秋賞月為主題的詩不少。唐代詩人王建,《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中寫道:「月似圓來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稜。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的詩云:「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自家庭院裡、樓台上,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待到皓月當空,分而食之,甜甜美美,其樂融融。

故鄉,通常指個人出生的地方。65年前,我出生在福建莆田,但我賞月的「歷史」比我的年齡短多了。莆田地多田少,因「盛產地瓜」,而被人戲稱「地瓜當糧草」。其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人常常連地瓜都吃不飽、沒得吃。我上小學時,不止一次是餓茖{子去學校的。在故鄉,民間自做的月餅好像吃過,但卻不曾賞過月。可想而知,在吃了上頓沒下頓,家徒四壁還漏風的生存環境下,誰有那個心情和雅興去賞月?正因此,後來才舉家移民閩北山區。既是為了響應政府號召,也是為了改變生存環境。那時閩北,交通不便、田多人少,吃飽肚子基本沒有問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同樣道理,食不果腹,度日如年,包括文人墨客在內,怕也未必有心思賞月呀。我少年時代,平時也好,過節也罷,最期盼的不是「好玩的」,而是「好吃的」。賞月也一樣。記憶中,直到成家立業、日子殷實之後,這才萌生了賞月的興趣。而賞月真正成為一種「習慣」,是步入中年階段才養成的。每逢中秋,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程式」之一。皓月當空,遐思泉湧。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詩句就會在耳邊回響,往年過中秋一些難忘細節,就會在眼前再現。

比如,六年前女婿小吳有位學生在呼和浩特發展,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三番五次邀請我們過去觀光做客。盛情難卻,2012年中秋國慶連在一起,與今年一樣有八天長假。我和老伴便隨女兒女婿,從廈門直飛呼和浩特。先前了解,在呼市,東河廣場、如意廣場、敕勒川公園等,都是賞月的理想之地。可是,因為中秋晚宴,耗費較長時間,加上人生地不熟,我們飯後便直接回到了賓館。呼和浩特市,不是一般的平原,而是地勢比較平坦的高原。雖然市區海拔1,040米,好在晴空萬里,且我們所住的客房,樓層較高,視野開闊,我便在一個靠東的窗戶前,透過玻璃,一心賞月。給我留下最大的印象是:因為呼市離天「比較近」,所以月亮顯得「比較大」。

又如,去年在廬山,陪岳父岳母過中秋。酒香菜美,食慾大增。酒足飯飽後,似醉非醉的我,獨自一人,迫不及待到樓下小坪上準備賞月。廬山柏樹路,農業銀行宿舍,屋後(東面)便是海拔1,200米的「大月山」。受其遮擋,月亮遲遲升不起來。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愈是心急,月亮升得愈慢。當一輪明月從大月山的樹梢上緩緩「亮相」時,我發現,廬山的天幕,如一塊洗得乾乾淨淨、熨得平平整整的巨幅藍布,月亮在群星的拱衛下,點綴在藍色天幕上,笑瞇瞇、喜滋滋把銀色光芒慷慨地灑向人間。

宿舍正前方,是位於牯牛嶺脊背間、倚靠東西兩谷高處的「月照松林」。廬山.沐月--是十大賞月勝地之一。這裡盤岩懸露,縱橫疊置,嶙峋怪異,周邊一帶,全是挺拔的松樹,松濤洶湧,翠影婆娑,宛如整裝待發的天兵;石壁上,維新四公子之一、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所題的「虎守松門」、「松濤虎嘯」等石刻,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這是我當年在廬山工作時,留下的印象。柏樹路與「月照松林」中間只隔荂u東谷」, 距離不過三四里,但我們畢竟過了「浪漫」的年齡,所以,只在原地放飛思緒,為在那裡賞月的情侶們祝福。

中秋,明月高照,萬家團圓。家與國,不分割。成龍先生在《國家》中唱道:「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而《說句心裡話》、《兵戀》等不同歌曲中,都有句相同的歌詞:「有國才有家。」都說,家是心靈的港灣。軍人出身的我感悟,只有堅固的國防、富強的國家、和諧的社會,城鄉居民,才有安穩的家,才會心情愉悅。心情好了,無論在哪裡過中秋,都一樣的美好;生活好了,不管在何處賞月,都一樣的開心。反之,假如戰火紛飛、親人流離失所,縱然杜甫再世,怕也不會覺得「故鄉」與「他鄉」之月,有什麼明顯區別,或者更大更圓更亮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