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北京賢良祠與巴黎先賢祠

2017-10-07
■夕陽下的先賢祠。 作者提供■夕陽下的先賢祠。 作者提供

■ 馬承鈞

仲秋的京城,金風送爽,桂香四溢。筆者抽閒漫遊什剎海,走到一幢坐北朝南的老宅前,但見灰牆灰瓦,略顯陳舊,絕無王府大院的霸氣。看標牌,方知此乃建於1730年(清雍正八年)的賢良祠!

既然是祭祀對國家建有卓越功勳者的祠堂,自然該進去看看。祠內遊客寥寥,祠堂分正殿、後室及東、西兩院,不很大,共約七八百平方米。院內立有清世宗雍正皇帝御制《賢良祠碑》,鐫曰「崇忠念舊」。

雍正名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是康熙第四子、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68歲的康熙病逝後繼承皇位,翌年改年號雍正。胤禛在位13年,勵精圖治勤於政事,致力於整頓財政、改革吏治,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對「康乾盛世」有承前啟後之功。

緣何建賢良祠?胤禛在1730年「下詔」中說得明白:「我朝開國以後,名臣碩輔,先後相望。或勳垂節鉞,或節厲冰霜,既樹羽儀,宜隆俎豆......京師宜擇地建祠,命曰『賢良』,春、秋展祀,永光盛典。」足見他建祠初衷就是要後代不忘先賢、慎終追遠,「崇忠念舊」矣。據說當時每年春、秋朝廷都要隆重致祭。

賢良祠共祭祀清代大學士、尚書、將軍及封疆大吏99人。第一位入選者是怡親王愛新覺羅.胤祥--即雍正帝胤禛之胞弟、康熙十三子。胤祥小胤禛8歲,兩人志趣相投手足情深,深得康熙垂愛。胤祥為人正直、發奮進取,聲望曾高於胤禛。但他無意皇位,更在1722年「九龍奪嫡」中力助胤禛奪得「龍椅」,還輔佐雍正處理朝政,可謂功德圓滿,他第一位入祀自是實至名歸。

雍正年入祠者還有「功業卓然」的大學士馬佳.圖海、收復並守衛台灣的施琅大將軍、政績蓋世的廉臣于成龍、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張玉書、平定三藩之亂的名將董鄂.費揚古,以及父子雙宰相張英、張廷玉等人;乾隆年入祠的有大學士富察.馬齊、將軍馬佳.和起、納喇.伊勒圖、傅弘烈、尚書銜錢陳群、總督戴佳.那蘇圖、福建巡撫陳大受、潘思矩等人。嘉慶朝、道光朝、咸豐朝、同治朝、光緒朝也均有人入祠。至末代皇帝宣統時還有王文韶、張之洞等五人入祠。最後一位是清末「出國考察五大臣」之一的中國首位司法部長戴鴻慈。

晚清國運衰弱,卻湧現一批報國重臣,進入賢良祠的就有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湘軍領軍人物曾國藩,傑出軍事家、政治家、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左宗棠等。「晚清中興四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全部入祠了。

入賢良祠者多為朝廷正一、二品大員,也有提督、巡撫等「省部級」官員。我見有原籍山東文登的江蘇巡撫徐士林,徐出身平寒,但勤政愛民政績彰顯,其兩袖清風感動皇帝,乾隆讚他「忠孝性成」,欽定入祠。也有因查出貪腐、叛亂等弊案被清除出祠的。如乾隆年發生胡中藻案,胡乃總理事務大臣兼首輔鄂爾泰門生,鄂爾泰因此受牽連被移出賢良祠。狀元出身的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于敏中,1780年謝世後入祀賢良祠,一年後甘肅發生冒賑案(貪污大案),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贊被斬,于敏中被疑涉案,遂被撤出賢良祠。

由北京賢良祠想起前年拜訪過的巴黎先賢祠。兩者比較,不無意思。

先賢祠 (le Pantheon)位於巴黎塞納河左岸拉丁區,1791年建成(比賢良祠晚60年),是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永久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一所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後,改為「偉人」墓地。現對外開放,門票7.5歐元。先賢祠外觀莊嚴雄偉,正面三角楣上刻有浮雕《自由與歷史的祖國》,為著名雕刻家大衛.當傑斯作品。遠觀之,先賢祠儼然一幢輝煌壯觀、充滿藝術氣息的華麗殿堂。

登上台階,兩旁米色柱廊鐫滿表現愛國題材的浮雕。走進大廳,高聳的穹頂壯麗大氣,繪有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反映「七月革命」巨幅油畫。四周牆壁的浮雕栩栩如生,再現法國人民追求平等、崇尚自由、反抗侵略的故事。中央原本供奉耶穌的地方,有一組「國民公會」的大型群雕。整個大廳,氣勢恢宏、光彩照人。四周屹立茪@尊尊形象逼真的塑像,他們是盧梭、伏爾泰、維克多.雨果、大仲馬、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安德烈.馬爾羅、居里夫婦等等72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文化名人,其中有11位政壇人物。

先賢祠的來歷頗有淵源。1744年,法王路易十五得了場重病,祈求天神拯救,許願如果活下來就要造一座宏偉教堂供奉天神,大難不死後,國王果然親自為教堂奠基。到1790年新建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竣工時,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五早於1774年亡故,這座教堂未遭破壞,革命權力機構「國民公會」決定把它改成祠堂,安葬和紀念伏爾泰、盧梭等文化巨匠和革命先賢。正如我在先賢祠門楣所見的幾個大字:「偉大的先賢,祖國感念您!」

法國革命時期著名演說家米拉波有幸首位入主先賢祠,其講演曾被譽為可頂「百萬雄獅」。後因存有爭議,米拉波靈柩被移出先賢祠。1791年7月1日,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歐洲良心」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伏爾泰遷葬先賢祠,成為第一位正式進祠的偉人。因《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為國人熟知的維克多.雨果,1885年去世後享受國葬之榮,遺體停留凱旋門一夜,骨灰入葬先賢祠。世界文學巨匠大仲馬於1870年去世,百年後也被遷葬先賢祠,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親自主持安葬儀式。曾任法國國民議會議長的潘恩勒夫,一戰時與英、意兩國總理聯合成立最高指揮部,取得凡爾賽戰役大捷,1933年辭世後被葬入先賢祠。

入祀先賢祠的也並非都是偉人。自幼失明的布拉耶教授,自強不息、熱衷科研,他發明的「盲文點子」被全球通用,1952年逝世百年時遺骸被遷入先賢祠。先賢祠設計者雅克日爾曼.蘇夫洛也有幸入祠。廢除奴隸制之父維克多.舒樂晒赫與其父親馬克.舒樂晒赫,兩人生前留遺囑要永遠相伴;著名化學家馬赫瑟嵐.貝赫特洛因承受不住愛妻突然離世,妻子死後一小時也猝然亡故,他倆曾立誓要永久相伴,這四人也被破例入祠。歐洲教堂素有地下室安葬聖人傳統,先賢祠地下層就安放茼W人的石棺,過道燈火輝煌,沒有一點陰森恐怖,倒有一種光顧「時光隧道」的新奇感。

我對北京賢良祠和巴黎先賢祠略作對比,慎終追遠、不忘先賢和愛國主義、民族情懷是二者的共同點。所不同者是:法蘭西人更重視人文精神的塑造,凸顯開放、包容與人性化;國人則更注重正統觀念和官場功勳......這也許正是中西文化差異吧?

走出先賢祠,落日的餘暉映照茞L藍色圓頂下一排法文「一切為人類文化作出貢獻者都值得國家尊重」,令我久久反思,湧出一首小詩--

後海之濱賢良祠,

塞納河畔先賢祠。

中法遙隔兩萬里,

崇忠敬賢如相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