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房屋政策應優先扶助基層

2017-11-09

柯創盛 香港群策匯思主席、立法會議員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興建「港人首置上車盤」,並將「白居二」計劃痡`化、大量增加「綠置居」,原意是完善香港的住屋階梯,為青年人重燃置業的希望,其出發點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無論林太提出怎樣的新房屋方案,最根本的問題始終是地從何來?在《施政報告》中,林太提到會把4,000多個在火炭的新公屋單位轉為「綠置居」出售,即把政府的資助房屋由左手交至右手,其他輪候公屋的市民怎會不受到影響?此外,港府還計劃選取一幅位於觀塘安達臣道的住宅用地推行「港人首置上車盤」先導計劃,提供約1,000個首置單位,為何政府不優先考慮興建居屋?政府背後的考慮是什麼?可見,倘若港府不致力開拓土地供應,無論推出怎樣的資助置業計劃,都只是「拆東牆補西牆」,最終只會令公屋輪候的時間進一步延長,對社會最基層的市民一點好處也沒有,反而引致更大怨氣。

特區政府以資助置業為主導的新房屋政策,背後引伸出一個非常重要和根本的問題,即公共資源的分配問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港府應優先協助社會最低收入的人入住出租公屋,還是協助一些有一定經濟能力,但未能負擔私樓的市民置業?這是一個政府必須正面回應的問題。在這樣的憂慮下,早前有報道指出特首認為80萬個公屋單位已「足夠」,怎不引起社會譁然?

筆者認為,在部分公屋轉為「綠置居」,新建公屋供應量減少,公屋輪候時間延長的情況下,港府有必要為正輪候公屋的市民提供資助,減輕這些上樓遙遙無期的市民的壓力。例如,港府可為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市民提供租金津貼,肯定會贏得掌聲。

此外,如特區政府有意完善住屋階梯,增加公屋的流轉性,何不考慮重推「租置計劃」?即容許市民購買正租住的公屋單位。筆者認為,重推「租置計劃」有幾大好處,一是滿足基層市民的置業夢;二是提供公屋單位流入資助房屋市場,增加市民的細價樓供應;三是讓公屋住戶也能享受到資產增值的紅利,分享到經濟的發展成果。作為立法會議員,筆者聽過不少市民的意見,知道這也是一個會贏得掌聲的政策。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