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市民厭倦凡事政治化 支持林鄭聚焦經濟改善民生

2018-01-13

王國強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榮譽主席兼首席會長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立法會的答問大會,目的是為了加強與立法會議員的溝通,就各項政策交流意見,體現施政的透明以及對議會的尊重。然而,日前的答問會卻淪為反對派上演政治騷的舞台,他們放着各項關係經濟民生的政策不質詢,反而將時間糾纏在新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的僭建問題之上。林鄭上任至今民望持續處於高位,一個主要原因是她提出的消除政治對立、聚焦經濟改善民生的施政方向得到市民認同,反對派的泛政治化行為無益於香港,只會引起市民反感,各界應支持林鄭保持良好開局,聚焦經濟民生,為民謀福祉。

近期香港有不少民生大事值得關注,屯門五歲女童懷疑受虐致死案,引發社會公憤,外判工人欠薪案反映基層工人權益亟需維護,以至即將發表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粵港澳大灣區的全速推進等,都是關係香港發展以及市民福祉的大事,議員身為代議士,理應利用答問大會的機會向特首作出質詢,反映市民的意見。可惜的是,如此寶貴的機會,卻被反對派議員浪費了。鄭若驊在事件上固然有不小心、不謹慎的地方,但已經向公眾道歉,並且積極配合有關方面的處理工作,體現出負責任的態度。比較而言,一些反對派政客被揭發僭建後仍然拒絕處理,拖拖拉拉,這些人的誠信操守才是真正有問題。

上演政治騷浪費答問大會時間

由特首一進入議事廳開始,反對派議員已經在上演政治騷,叫口號、舉紙牌,在發問時更是重重複複,不斷糾纏在僭建問題上,置其他重大政策於不顧,置香港利益於不顧。無疑,鄭若驊的僭建事件受到社會關注,然而,反對派議員提問一次已經足夠,並沒有必要「前仆後繼」,一個接一個地提問,每個問題的內容又是一模一樣,反對派的目的根本不在提問,而是做騷,藉此打擊新律政司司長以至特區政府威信,令答問大會的原意變質。

對於僭建問題,鄭若驊事後已迅速向特首和公眾交代,誠懇致歉,並無刻意隱瞞,如果她早知家中有僭建,明知要出任律政司司長,怎可能不及早清拆?這說明她自己因為公務繁忙,並沒有覺察僭建問題,事件屬無心之失,雖然顯示她敏感度不足、警覺性不高,但事件不涉及所謂誠信、操守問題,反對派議員上綱上線,猛烈攻擊,更要求鄭若驊辭職云云,不但毫無理由,更是別有用心。反對派在答問大會上翻來覆去,根本問不到什麼,因為有關情況特首及鄭若驊已經解釋清楚,並且已作出處理,再追問下去根本沒有意義,其目的不過是挑動社會對立,製造政治風波。

這種泛政治化的歪風對香港並沒有好處:一是只會妨礙新任律政司司長處理公務,尤其律政司負責有關的檢控及法律工作,反對派無理地窮追猛打,是否有向律政司司長施下馬威之意,令人質疑。二是特區政府正有序、有力地推動各項有利經濟民生的政策,並已初步取得成效。在這樣的情況下,反對派將僭建事件借題發揮,在立法會掀起新一輪的狙擊行動,不過是要打擊特區政府,妨礙政府施政,令立法會繼續陷入攻訐之中,這顯然是倒香港米的行為。

排除干擾聚焦經濟民生

市民對於近年的政爭已經感到厭倦,希望社會不再對立,團結一致謀發展惠民生。林鄭月娥提出的「大和解」方向,積極爭取反對派的支持和合作,止息政爭,講出了廣大市民的心聲,市民近年苦於政爭不斷,都希望社會能夠重新團結,林鄭修補對立的方向自然得到市民支持。林鄭民望近期拾級而上,原因正在於此。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息,特區政府一直希望平息政爭,但反對派卻不斷挑動政爭、不斷炒作各種政治風波。諷刺的是,他們早前還表示希望實現「和解」,但事實上,他們卻在不斷攪局,高鐵「一地兩檢」、郊野公園邊陲研究建屋,以至各項有利經濟民生的政策和撥款,都遭到反對派的「盲反」,反映反對派根本無意「和解」,更要繼續攪局,四處放火,市民應看清楚反對派炒作僭建事件的目的,不要受其鼓動。

習主席在去年回歸20周年時視察香港,在會見各界人士時提到「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並希望各界人士做好表率:其中第一是帶頭支持林鄭月娥及新一屆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當好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促進政策落實,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其二是要帶頭搞好團結,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消解戾氣、增進和氣、弘揚正氣,匯聚愛國愛港強大正能量。

確實,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關係「一國兩制」的貫徹落實和市民福祉。同時,「一帶一路」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自貿區等規劃,都預留了位置讓香港參與其中,現在的關鍵是香港社會能否排除政治干擾,一心一意抓住機遇,開創新局。各界人士理應義不容辭支持林鄭特首推動施政,維護得來不易的良好開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