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華中學推跨科學習 涉獵秦始皇陵埃及木乃伊等
中史教育近日再次成為社會焦點,今年9月新學年起,初中中史科將落實成為獨立必修科,以確立學科地位。有資深中史科教師強調,此舉能讓學生打好基礎,肯定其價值,但推動中史教育不會止步於此,故在校內推動跨科學習,讓學生於部分主題將中史科及歷史科並行「讀通」歷史,包括將秦始皇陵及埃及木乃伊例子並列,認識中西方如何面對生死,學好中史之餘亦能培養學生的世界視野。■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漢華中學去年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約12萬元進行「透過校本主題式學習設計反轉初中一歷史及中國歷史課堂」項目,負責教師梁偉傑表示, 該校初中中史科及歷史科均為獨立學科,「但歷史畢竟有互通元素,我們希望學生學習中史能具備世界視野,讀世史也應知道中國元素。」
非主張合併 找共通主題
他強調這並非主張合併,而是要從歷史中找出共通主題,「情況好比大學的比較歷史,比較不同地方的歷史進程,例如人民生活狀況、政府管治方式等。」
該校中史科及歷史科會並行推動計劃,透過個別主題作核心連結,已設計主題包括「文化與文明」和「交流與交戰」,待定主題則包括「權力與權利」、「危機與契機」等。
梁偉傑進一步解釋,世界各地都有文化,文明則是由文化更進一步的表現,「初中中史秦漢朝部分會涉獵到秦始皇陵及金縷玉衣等殯葬儀式,『文化與文明』的其中一個課題會以此跟歷史科的埃及木乃伊結合教學,讓學生認識中西方如何面對生死。」
他認為,單純跟學生論述遠古歷史,課堂只會變得沉悶,生死則是古今人類必然面對的問題,甚至可延伸探討歷代殯葬演變,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
「交流與交戰」談外交博弈
「交流與交戰」則會談及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博弈,結合現今社會狀況,例如昔日古絲綢之路與今日的「一帶一路」發展策略,說明國家關係某程度是古今相通,「常說歷史是以古鑑今,但舉不出例子學生只會覺得我是白講。」
梁偉傑期望透過這類主題式學習,讓學生明白歷史與生活息息相關。
由於對象是中一生,梁偉傑強調編寫課程除了着重「生活化」外,「簡單化」也是必要。以秦朝為例,當中可以討論的內容實在太多,課堂只會抽取重點,「秦朝關鍵在於統一,於是以此作為主幹,講述統一過程及其必要性」。至於統一度量衡與文字、焚書坑儒等細節,則或交由同學自行發掘,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另一方面,為讓學生趣味學習,梁偉傑在項目中亦加入了不同學習元素,如在「文化與文明」中,會安排學生親手做陶藝,「鼓勵他們製作裝水容器,思考什麼形狀可有效避免倒瀉」,歷史中有說法指陶器尖底瓶就是答案,亦有學說予以否定,但學生透過動手做必然可啟發思考,從互動中學習歷史文化。
砌建築紙模型「翻轉課堂」
他又在網上搜羅跟課堂相關的歷史建築紙模型,並在紙樣旁邊附加有用歷史知識,讓學生砌模型同時預習知識,上課便可進行更深入討論,做到「翻轉課堂」效果。
梁偉傑笑言,自己還有很多搞怪構思,「例如用發泡膠製作木乃伊以及用作保存內臟的卡諾波罐模型,從而教導學生包裹的方法」,或者考慮設計歷史人物遊戲卡等紙牌遊戲,增添課堂的樂趣。目前主題式學習正在中一級推行,如果肯定項目能夠讓學生更容易吸收歷史知識,或可進一步推廣至非華語學校,協助根基較淺的學生學好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