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式教學設計涉及多項跨學科學習活動,砌紙模型之餘還造陶藝,梁偉傑不忘補充,早前亦已安排學生到李鄭屋考察,那麼課時何來?梁偉傑坦言,學校一個星期兩節中史課已經是教界現時的「最高級別」,課堂內不可能夠時間做到上述事情,活動全都視作延伸學習處理。
這並非梁偉傑首次主辦趣味學習中史活動,他是教育局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師協會主席,該會過往曾申請優質教育基金資助舉辦「活歷大使」計劃,內容包括讓學生參與歷史電影欣賞、旗袍工作坊等活動,「左度右度」無非也是希望讓中史課能夠擺脫枯燥。
初中歷史擬增學生興趣
被問到有關做法會否令學生吸收較少歷史知識,梁偉傑認為,初中歷史更傾向於提升學生興趣,「學生有興趣的話,將來自然會延伸去讀,可能會在大學階段鑽研,或自行翻看更多資料」,尤其香港學生需兼顧眾多科目,在必須平均分配時間到每一科的前提下,課堂上也不能強求太多,「畢竟是初中學生,太講究學術說不定反而走錯方向。」
社會對最新的中史課程修訂有不少爭議,包括各類課題的比例多寡,梁偉傑坦言,目前情況的確難以兼顧太多內容,「始終都要割愛,否則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不過,他同時強調,其實課綱不論如何改變,關鍵還在前線教師本身,「視乎他(老師)是否執着,而課綱本身只是框架,當中是有彈性可作伸縮。」
至於坊間對個別歷史事件應否明文納入課綱,梁偉傑認為教什麼內容最終也是取決於教師的專業決定,加與不加其實影響不大。■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