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年輕人常常給人的感覺,是在面對困難時容易放棄或老在投訴。其實,成年人有否反省過,在孩子年紀尚小時,向他們灌輸了什麼價值觀呢?
成年人總在忙着工作,僅有的時間就用來催迫子女讀書,孩子只懂「叻」的指標就只有成績好,父母忽略了培養孩子正面人生觀及感恩的習慣,以致他們成長後未擁有足夠的心理質素面對逆境。
近代的心理學發展十分強調正向心理學,有別於傳統着重研究病態及病因的方向。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Seligman)對人的正面情緒及正面性格作出不同的研究,結果發現,令人快樂的不是學歷和金錢,甚至不是健康,而是個人怎樣理解自己的現況,能否珍惜過往、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覺得自己健康 患病仍感快樂
筆者最深刻的研究,是一個因脊椎受傷而全身癱瘓的人,只要經過3個月的適應期,快樂指數也可回復正常,證明人的適應力很強。研究發現,「快樂感」源自自身對健康的評價及看法,即是只要你覺得自己健康,就算客觀上有病,你仍可快樂,亦可使你更有力量抵抗疾病。
既然「正向思想」那麼重要,作為家長,當然要從小培養孩子建立這個良好的習慣,其中「感恩」尤為重要,這有助孩子回望過去所擁有的,亦可教導他們活在當下,就算當下的環境不理想,也可協助他們接受,欣賞事情的另一面。
「感恩」可作親子溝通主題
我除了是中學的學校社工外,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我們每天睡前都會祈禱,感恩是禱告的開始,我與孩子一起回想當天值得感恩的事情,有時真的是「好」的事情,例如收到禮物,吃了特別的零食;有時是「壞」的事情,例如當天雖然下雨,但我們仍能平安回家;也有時只是一些簡單的事,例如今天我們見到陽光。
就算沒有信仰,大家也可嘗試以「感恩」作為每天睡前親子溝通的主題。
現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小孩,我家的三個孩子很羨慕他人,包括別人的外出旅行機會較多;「人均玩具」較多;獲得父母長輩的注意及呵護較多等。
我會令他們明白,真正的快樂是一家人一起開心遊玩,他們已獲得父母的關注和「玩」的快樂,這已值得感恩。
總括而言,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要持之以恒的習慣,在日常生活每天也練習,無論父母或孩子,這可令家庭更快樂。有着這個正向的根基,相信孩子日後面對不同的難處,也較有韌力去克服和適應。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李慧芬
查詢電話:2419 7830
網址:http://www.hkfws.org.hk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