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社會各界群策群力 支持政府拓地建屋

2018-08-10

楊志紅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諮詢已進入最後時刻,已有很多政黨、機構、智庫對如何開拓更多土地提出積極建議。社會各界群策群力,把精力、資源放在土地房屋這一最重要的經濟民生問題上,不容反對派模糊香港深層次問題的焦點,將拓地建屋問題轉移到泛政治化層面,陷入沒有意義的內耗中。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諮詢已進入最後時刻,社會各界積極表達意見支持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私人農地、填海造地、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土地等能夠大量提供土地供應的選項。同時,特區政府正就10月公佈的施政報告聽取各界意見。

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覓地有緊迫感

本港公營房屋長期短缺,申請設限及排期緩慢,同時樓價的升幅令港人望樓興嘆,再加上經濟轉型困難,社會流動停滯,工作不確定性高,中產塌落,種種因素助長本港各類超小型私人租住房旺盛發展,比如茤苤B籠屋、陽台屋、貨櫃屋、棺材屋、水管屋等,其中茤苳w算是「較好」的「居室」了。尤有甚者,香港仍有五、六千名籠屋床位租客,在惡劣的居住環境中捱日子。而未來公營房屋建屋量將會進一步下跌,「癲價」居屋和公屋的出現,說明香港土地供應短缺、房屋供應銳減的警號已響起,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覓地建屋有緊迫感,相關討論務實理性。

拓地問題並非「寸金尺土」,而是「寸步難行」,考驗的是政府與社會各界開拓更多土地的決心。香港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已發展的只佔約兩成四,很多土地尚未開發,並未善用本港珍貴的土地資源。要解決住屋及經濟發展需求,需要以創新思維,大刀闊斧求突破,解決住屋問題,使市民安居樂業。

各界對如何拓地提出積極建議

已有很多政黨、機構、智庫對如何開拓土地提出積極建議。林鄭月娥將於10月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向她提交121項建議,重點之一是土地房屋議題,包括要求在中部水域填海形成人工島、在郊野公園邊陲土地興建公營房屋等。經民聯提交建議書,建議加快填海、開發岩洞和地下空間、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等措施增加土地供應,並加快舊屋h重建,制訂重建時間表。工聯會建議,公私營住宅比例應由現時的6:4提升至7:3,並支持政府在維港以外填海、加快收回棕地及私人遊樂場土地。自由黨議員建議政府成立「土地及基建開發基金」,用作填海及新開發區的基建工程開支。

作為短中期選項,「新公私營合作」可在較短時間內釋放土地,有效緩解地荒。新民黨倡議政府主導公私營拓地,有必要時則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智庫香港願景計劃建議,實施由民間主導、「由下而上」的方法來整合新界農地。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提出另類公私營合作計劃,建議發展商自願交出土地重新規劃,其中三至五成上繳作公營房屋,料釋出1,000公頃土地建30萬伙單位,另建議政府發行土地債券,以換取發展商農地。

雖然近年「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已成了反對派批評政府施政的口頭禪,但真金不怕洪爐火,特區政府莫因人言可畏便龜縮,讓荒廢農地曬太陽,蝸居者卻不見天日的荒謬情況繼續下去。

房屋扶貧抓住香港深層次矛盾核心

林鄭提出填海造地,為香港未來供應大片全新土地,值得全力支持。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的土地房屋報告提出借鑒新加坡以填海獲取土地的做法來發展香港「新玫瑰園計劃」。該基金近日又發表「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研究報告,提議在大嶼山對出東南海域填海2,200公頃,相當於半個九龍土地面積,估計填海人工島可建25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可容納70萬至110萬人居住,紓緩本港房屋供應短缺問題。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表示,希望特區政府關注基金提出的填海建議,呼籲社會各界支持計劃。

民建聯建議開展中部水域人工島填海計劃,探索其他離岸可作大面積填海的選址。民建聯主席李慧k提出政府應每10年造地1,000公頃,為本港建立土地儲備,長遠亦可設立居屋輪候冊,讓年輕一輩抱有希望。

智庫「民主思路」發表土地研究報告,建議大嶼山以東填海,建造大型人工島,填出超過1,000公頃土地;新民黨則倡議仿效澳門向中央借水域填海,在大嶼山以西對出的內地水域填海。

儘管填海造地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可行性研究、規劃、環評和其他法定程序,需時10年或以上。但香港長期而言,要解決土地緊缺問題,必須排除干擾填海造地。

今年3月24日,林鄭月娥主持2018年扶貧委員會高峰會,高峰會特別以「扶貧新方向──社會房屋」為主題,加強探討「房屋扶貧」。林鄭月娥稱,房屋政策的扶貧效果比其他援助更重要,如果解決到住屋問題,相信其他問題都會容易解決。林鄭月娥提出的房屋扶貧抓住了香港深層次矛盾核心。

土地房屋短缺問題是導致本港深層次矛盾的根源之一,增加土地供應必須多管齊下、迎難而上,利用新界農地、填海、開發郊野公園邊陲用地都是值得討論的選項,社會各界應該打破固有思維的桎梏,以新思維求同存異。只有確保土地大辯論在客觀、理性、務實的軌道上進行,充分、如實、全面反映主流民意,才能真正凝聚覓地建屋共識。社會各界應大力支持林鄭及特區政府拓地建屋,讓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看到安居的希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