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製衣工廠在港難生存? 羅正杰:改變產品目標客户群或有轉機

2018-09-28
■羅正杰認為,現今的製衣行業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也要與時並進。劉國權 攝■羅正杰認為,現今的製衣行業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也要與時並進。劉國權 攝

香港曾是全球紡織製衣業舉足輕重的地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製衣工人曾高達數十萬。但近十多年,隨着本港製衣的成本上升,令大部分的成衣生產商把其工序遷移至內地及東南亞地區。現今香港以金融服務及旅遊業為首,在本地要找到一間大型的製衣工廠已相對困難,甚至有人會認為香港製衣業已死。但對於羅氏集團而言,毛衫製造及紡織製造仍是集團的重要架構之一。

羅氏集團創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集團旗下品牌有bread n butter、Ztampz等。羅氏集團作為香港製衣業的龍頭之一,面對香港行業轉型,未有放棄集團製衣的部分。「香港對製衣業來說十分重要,依然是不少製衣公司重要的地區。」羅氏集團行政總裁羅正杰道。十分注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他,日前更出席了可持續時裝業會議「時尚高峰」的小組研討會,當中以「可持續時裝的演變」為題作講座分享,以提高公眾對時裝業和製衣業在可持續發展上的認知。羅更表示,去年集團訂立了一套持續十五年的「企業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計劃」,「我們集團以往在教育方面投資了很多,因為我們相信教育可長遠地幫助國家發展,但我們在2016年起便在集團計劃上加入可持續的概念,而可持續發展是可做到雙贏的局面,公司在這方面做得好,也可以幫助到客户,這也是個循環,令公司、客户也有好處。」

有條件成港版「東大門」

羅氏集團已屹立香港近半世紀,集團以紡織成衣起家。隨香港的製衣成本上升,集團亦把其製衣工廠遷移至內地、越南、孟加拉等地區,香港則以交易、管理人才為主。羅正杰作為第三代後人,在現今的製衣行業上,他認為要十分清楚了解客户的需求,也要與時並進,「我認為要有個世界觀,要清楚客户需求是什麼,例如一些大的品牌往往需要大量生產才有成本效益,我們都會配合客户,以提供客户所需的產品,同樣客户都需要找一間供應穩定、有信譽的供應製造商,所以在我們的角度來說,絕對不會覺得製衣不能做。」

大量本港的製衣工廠遷移,至今仍在港運作的大型製衣工廠可算是寥寥可數,難道香港已不適合製衣工廠生存?對此,羅正杰則表示,只要能發展以香港客户為目標的品牌,在港經營製衣工廠,也未嘗不可,「可能有一些新品牌的目標客户只做香港地區,那將來就可能會有『前舖後居』,或有小型的廠房可回來香港經營,生產出一些獨特的產品,可以成功的,但產品市場不大,因為香港人口不多,關鍵在於品牌如何去做,我覺得所有事必須以品牌行先,創立品牌後若那營銷模式可行的話,那其他後面的供應鏈,就會跟着品牌去運作。」他又以韓國東大門成衣製造基地為例,更指出香港也有類似條件可仿效,「韓國東大門那裡也是做完衣服設計後,不消兩日就可出貨,原因是附近有成衣製造生產基地,因此很快就可以出貨,其實香港也有這個條件,特別是在深水埗這個地區,無論是布匹還是飾品,這些製衣所需的材料那裡都有。」

機械難以完全取代人手

隨着科技的進步,集團在製衣工廠中亦投資了各類型的機械,以提高生產效率。羅正杰說:「例如以前製衣要『剪飛仔』去記錄每個工人的生產數量,現在就轉換了加入拍卡系统方便計算工人的生產數量,很多工序也自動化了,所以整體的投資會比以前高了。」

為配合可持續發展,羅氏集團亦把工廠內的縫紉機升級,以伺服摩打取代舊有的離合摩打,新型的縫紉機一年最多更可節省七成半用電量,以減少碳排放。製衣除電量的消耗外,也會排放出大量污水,有見及此,集團更增設廢水處理及循環系統,以收集並處理來自洗衣房及其他污水用作沖洗廁所,有效地節省用水。雖說科技日新月異,甚至有人會認為現今工廠大多應是以全機械形式運作,但羅坦言在製衣過程中,難以用機械完全取代人手,「當然有些機械工具可以在生產時使用以提升效率,但暫時就未有機械可完全取代人手,就算有,成本也是十分高的,也可以說是暫時科技未準備好,在短期內也未見到會出現這種科技。」■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張美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