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輝
近來,關於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的消息接二連三。前些天又見一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和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於12月14日上午在京舉行學術報告會,邀請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韓毓海教授和國防大學戴旭教授分別作題為《懿維我祖--毛澤東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地位》和《一個普通人眼裡的毛澤東》的報告。讀茬o些消息,想起瞻仰毛澤東廬山詩詞苑的情景,感慨良多,敬意滿懷。
毛澤東廬山詩詞苑,位於廬山東谷海拔1,040米的蘆林湖畔,與廬山博物館、「蘆林一號」(毛澤東同志舊居)毗鄰。1961年7月17日至9月17日,毛澤東在這裡開會、讀書、辦公;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也在這裡工作、休息。在毛澤東舊居的臥室裡,陳列茬o位偉人當年使用過的原物--木床、沙發、躺椅、衣櫃、辦公桌、立柱^燈等。依坡而建的詩詞苑,面對近在咫尺的蘆林湖,湖面波光粼粼,壩上車流滾滾,動靜結合,頗為壯觀;湖心兩座小亭,秀麗精巧,宛如出水芙蓉,匯成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美不勝收。當年,毛澤東曾在湖中擊水暢游。
毛澤東一生愛山,而對廬山情有獨鍾--三次登臨廬山,寫下兩首廬山主題詩,並手書李白《廬山謠》中的「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贈廬山黨委諸同志。1970年9月9日下午,毛澤東從廬山鄱陽路口至牯嶺隧道口,一邊緩緩移步,一邊頻頻揮手,親切接見沿途夾道歡呼的廬山人民,許多人流下幸福的熱淚......為銘記毛澤東與廬山的情緣,2009年國慶期間,毛澤東廬山詩詞苑落成開放,供遊客參觀瞻仰。
夏日裡的一天上午,頭頂白雲朵朵,身邊涼風習習,思念如潮的我,又一次專程前去瞻仰毛澤東廬山詩詞苑。身臨其境,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高2.8米、重1.5噸的毛澤東與周恩來合影的青銅塑像。肅立塑像前,彷彿聽到兩位偉人正在親切交談。毛澤東廬山詩詞苑,除了一道順茪s勢而建的詩廊,其餘全部露天,但卻匠心獨具,令人流連忘返。詩廊裡,主要刻錄了毛澤東廬山詩、毛澤東手書李白、白居易詩等,以及朱德、葉劍英、董必武、林伯渠、謝覺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部分詩詞。置身詩詞苑,我時而駐足欣賞,時而立地沉思,集偉人與詩人於一身的毛澤東,形象更加親切、更加高大起來。
毛澤東生前有兩件至寶。其一是馬。他騎荌豕遄A翻山又越嶺,遠征二萬五千里,從羅霄山脈轉戰到長城腳下;其二是詩。毛澤東的政治傑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本身就是一部傳奇的、物化的史詩。而他的詩詞,很少不滲透社會政治意識。怪不得有人說,毛澤東,既是詩人政治家,也是政治家詩人。1959年,毛澤東在廬山創作了《七律.登廬山》。那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幹勁沖天,在中國大地上,生成一個熱氣騰騰萬馬戰猶酣,紅旗獵獵萬眾爭上游的恢弘場面。與此同時,國家也面臨荌篕痚磥漯熒奶j困難。正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廬山會議前夕,毛澤東「躍上b蘢四百旋」,立足峰巔,極目遠眺,如畫江山,盡收眼底。面對眼前滿目蒼翠、險峻雄奇、雲遮霧繞的景致,詩人心中湧動蚢麊懋|主義建設事業的萬丈豪情。於是,寫下這首壯麗詩篇。「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在詩中,毛澤東針對當時國際國內鬥爭形勢,表現出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決心與勇氣。
1961年,毛澤東在廬山創作了《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詩詞》裡;1964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之後,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首詩在中國廣為流行。李進,就是江青。仙人洞,位於廬山天池山西麓,是一個由砂崖構成的岩石洞,由於大自然的不斷風化和山間水長期沖刷,逐漸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曰「佛手岩」。洞高、深各約10米,洞壁有「洞天玉液」等十餘處石刻。洞中央「純陽殿」內,置有呂洞賓石像,傳說八仙中的劍仙在此修道成仙。每當雲霧繚繞之時,便會驟添幾分「仙氣」。及至清朝,佛手岩成為道家的洞天福地,遂改稱「仙人洞」。
那天,流連毛澤東廬山詩詞苑,在情悠悠、思悠悠的狀態中,想起一份歷史資料--《郭沫若在廬山與毛主席的故事》。其中有這樣一些內容:一九五九年,登上廬山召開中共中央八屆八次全會的毛澤東,在百忙中,借景抒情,寫下《七律.登廬山》,並馬上想到了詩友郭沫若。於是,寫信給時任其秘書的胡喬木:「喬木同志:詩兩首,請你送給郭沫若同志一閱,看有什麼毛病沒有,加以筆削,是為至要。」「詩難,不易寫。經歷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郭沫若在接到信後,相繼寫了兩封信,談些個人看法和建議,交給胡喬木。毛澤東閱罷很高興,又寫了一信:「喬木同志:沫若同志兩信都讀,給了我啟發。兩詩又改了一點字句,請再送郭沫若一觀,請他再予審改,以其意見告我為盼。」字裡行間,充滿可敬可佩的謙虛精神。
毛澤東詩詞創作的嚴謹態度,是一以貫之的。1963年冬,毛澤東在接見來訪的莫桑比克解放陣線外事兼組織書記、三十四歲的詩人桑托斯時,饒有興趣地談起了寫詩的方法:「有些詩寫好後,不能馬上用,要經過修改,寫文章和寫詩,不經過修改是很少的。」1965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元帥詩人陳毅,將自己所賦的幾首詩送呈毛澤東修改。毛澤東擠出時間,特地寫了一信,闡明為詩之道。他寫道:「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我看你於此道,同我一樣,還未入門。我偶爾寫過幾首七律,沒有一首是自己滿意的。如同你會寫自由詩一樣,我則對於長短句的詞學稍懂一點。」透過毛澤東這些言談、文字,其嚴謹文風,撲面而來。
詩能達人。毛澤東自幼喜賦、善賦,他一生寫了大量的詩,讀了大量的詩,評了大量的詩和詩人。有資料表明,毛澤東詩詞自1957年公開發表以來,陸續問世的共約100首。這些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詩詞,是一代偉人留給世人的精神財富和藝術珍品。除了創作與閱讀詩詞,日理萬機的毛澤東偶有空暇,還會手書他喜歡的古詩詞。如果你走進毛澤東廬山詩詞苑,就能欣賞到毛澤東手書的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白居易《琵琶行》等極富個性、豪放大氣的石刻。
毛澤東兩首廬山詩,時間、題材、體裁等各不相同,但都蘊含蚢◇〞瑪E情,折射出堅定的信心。不論是現在,抑或是將來,只要我們傳承並保持這種必勝信念,同心同德、攜手並肩,前進路上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就一定能夠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對毛澤東的最好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