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論壇 > 正文

提振內地消費的三大關鍵

2019-02-15

沈建光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

2018下半年中國經濟面臨消費疲軟以及部分群體消費降級的擔憂。進入2019年,面對依然嚴峻的下行壓力,如何通過支持消費穩定中國經濟,已成為政策決策眼前緊要課題。近期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發佈《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旨在短期內提振消費。

與2008年刺激消費的措施相比,本輪支持消費《實施方案》提到的措施中,農村消費仍是重點,提及了挖掘農村網購和旅遊消費潛力、建設消費基礎設施等方面。與此同時,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比較大的商品,包括汽車、家電等耐用品亦有明確的支持要求。

那麼為何支持消費方案涉及範圍廣泛,但市場反應平平?筆者認為,歸根到底,在於本次支持消費的財力受限、刺激消費的邊際效應遞減、以及前期刺激政策存在套利空間與道德風險三大因素。

(一)中央財政預算支持有限

2007年至2013年的家電、汽車消費刺激政策力度較大,補貼方案具體,中央財政支持力度明顯。根據梳理不難發現,2007年至2013年「家電下鄉」、汽車「以舊換新」的多項配套政策均明確了補貼的產品範圍和金額,補貼力度較大,且中央財政資金佔80%以上。

與之相比,本次支持消費的政策,中央財政支持十分有限,且未明確財政補貼力度。《實施方案》全文僅一處提到中央財政支持,即對「淘汰更新老舊柴油貨車,推廣新能源汽車等大氣污染治理措施成效顯著的地方,中央財政在安排相關資金時予以適當傾斜支持」,其餘諸如優化老年人居住環境、扶貧農產品銷售、綠色和智能家電銷售消費的政策,中央財政支持十分有限,且未明確財政補貼力度。

(二)刺激手段邊際效應遞減

過往對於家電、汽車等耐用品消費的刺激政策,主要採用財政補貼、購置稅減免等行政手段,屬於短期需求管理措施,往往能在政策落地後即取得不錯的效果,但也提前透支了部分消費空間。以汽車為例,2009年、2015年分別兩次下調購置稅,「對1.6L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車按5%徵收」,購置稅減半,政策落地後均能見到乘用車月度銷量增速的短期回升。

此外,長期影響而言,上輪「家電下鄉」等刺激政策存在提前透支需求的問題,在基數已經很高的情況下,當前新增家電擁有量較為困難。就家電而言,截至2017年末,內地農村百戶保有量中,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分別為120、91.7、52.6、86.3台,較2007年分別提升了25.6、65.6、44.1、40.4台,除空調之外其他三項均已處於較高水平。

(三)補貼具備政策套利空間

過去幾年,雖然財政補貼、降低購置稅等行政刺激手段短期內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本身也存在經濟上的效率損失,騙補等道德風險上升、抬升了政策成本。2014年審計署曾發佈公告稱,在推行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等補貼政策的過程中,企業存在的騙補現象嚴重,其中不乏行業龍頭,可謂拿補貼「上癮」。

在筆者看來,去年消費疲軟主要受到收入下滑、消費信貸收縮、財富效應縮水等多重負面因素驅動;其中,居民長期收入增速放緩和可能出現的就業壓力對可選消費部分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是當前消費升級的主要阻礙。例如,12月社零數據顯示,食品、糧油、日用品等必選消費品類零售額增速較11月有所上升,而可選消費的多數品類增速均保持下滑態勢。

此外,京東大消費指數也支持當前必選消費與可選消費出現了一定的分化,手機、電腦等可選消費品類近一年來整體呈趨勢性下降,而食品飲料等必選消費品類則整體相對平穩,且2018年3月以來增速維持在20%以上。因此,筆者認為,當前提振消費的重點仍應放在收入端,加快落實結構性改革的各項措施仍是關鍵。(本文有刪節)■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