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 拉
2020年春天,突然變得像金子般珍貴的口罩開始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主角。人人都在搶口罩,需求量高的結果是漲價和缺貨。1月份內地朋友來信詢問可否幫忙寄口罩過去。我們趕緊到處尋覓,這才發現,無論藥劑行或藥妝行,門口都擺着一個佈告板,有手寫有打印:口罩售罄或口罩缺貨。開着車子像玩尋寶遊戲一樣,兜來轉去,累積了經驗,了解不應隨便輕易放棄,換個方式,開始下車每家進去詢問,不同的店舖給予同樣的答案:「早賣光了!」什麼時候再來貨?「不知道。」
幸好在網購時代,現實中既然無法搶到,那就通過電子科技搜索。朋友約飯,飯桌上我提口罩事,朋友說新加坡還可以買到,第一時間電話,有貨!太好了,即刻幫我們定貨,這下可安心吃飯了。飯未吃好,那邊來電說,有人以更高價錢在現場買走了。熄滅的希望之燈在另外一個朋友來電時再度燃起,有了有了。胃口也有了,不到5分鐘,朋友說哎呀!來不及過去拿,被別的顧客買走了!終於深刻體會在微信上看到的笑話不是笑話:「以前戴口罩去搶錢,現在帶錢去搶口罩。」做夢也沒有想到,變成今天的現實生活!友人從微信轉來一幅漫畫:有人戴着口罩,出門去買口罩,結果到處找不到,回來嘆息,買不到沒關係,但這樣白白走一趟,家裡又損失了一個口罩。明知道不應該笑,卻一看就覺得很好笑。真是極度悲催的黑色幽默呀。
想到一個人出去就要用掉一個口罩,大家盡量宅在家,不消耗便多一份收穫。在這個非常時期,口罩必須節省,人人用自己的智慧,大動腦筋,想方設法要如何節省口罩。手巧的人自己縫製,布材質可洗淨後重複使用,有人用大塊濕紙巾替代,左右剪開兩個洞,套在耳朵上便大功告成,如果還有擔心,那一次用兩張好了。有人在口罩之外搭上3張紙巾,有人把用過的口罩洗乾淨,重複使用,所有的方法都是努力在延長口罩的「壽命」,然而,卻有專業人士說,布口罩不能過濾病毒,還有,一個口罩只能用一次或一個口罩只能用4個小時,也有說8個小時,總之,混亂期間,資訊不斷湧入,看都來不及,更是免不了真假混雜,我們這些智商一般的普通人,實在難以辨別究竟誰說的才是真實。擔心受感染的人一邊尋找口罩,一邊感謝口罩的發明者伍連德醫生。
1935年諾貝爾醫學獎提名名單在2007年解密時,公眾才知道有一個華人榜上有名,這位曾獲得中、日、美、法、俄國等多國頒發殊榮的伍連德醫生,在諾貝爾獎候選 人名單的國家一欄中,註明CHINA。他是目前公開資料中首位被提名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但他的出生地在馬來西亞檳城。
1910年底,中國東北哈爾濱發生一場14世紀以來最大的瘟疫,每日死亡人數以百計。俄國與日本威脅中國如果不能控制這場傳染病,將派專家與軍隊接管。隱在背後的意思是他們打算奪取東三省主權。右丞施肇基力薦伍連德全權負責防疫事宜。在吉林、黑龍江已經有3萬多人死亡,最大的擔憂是有迅速向關內和國外蔓延的情勢。
31歲的伍連德毅然扛下重任,奔赴疫區。在醫學界尚未深入認識鼠疫是一種烈性傳染病時,伍連德到東北後制定一系列計劃,不到4個月,死亡人數降為0。中國第一次成功以科學理念有效地遏制疫情蔓延。1920年,哈爾濱再起瘟疫,伍連德再次平息,死亡人數佔總人口的1%,上一次的比例是10%。1926年,霍亂流行,伍連德領導的中方醫院死亡率17%,俄方兩個醫院分別是35%和65%。多次成功對付瘟疫,國內外學者讚譽他為「防疫科學的權威」, 政府邀請他出任國家衛生系統最高領導,然而淡泊名利並以科學研究為志向的伍連德推卻了當官的機會。
他在中國創立了20多家醫院以及中華醫學會,推動醫學,改革設備,被後人稱為「中華現代醫學之父」。1911年4月在瀋陽召開了中國第一屆國際醫學會議,由他擔任大會主席。他多次代表中國參加學術會議,不僅宣傳科學思想,還發表科學進步、社會改革等先進觀點,是中國和世界溝通搭橋建路的重要人物。
這位英國劍橋大學首位華人醫學博士,他與中國醫學會會長王吉民合著《中國醫史》(英文版),受到國際科學史界高度評價,擴大中國醫學的影響。他在世界醫學界的巨大影響,刊登在1960年1月27日的倫敦《泰晤士報》:「伍博士本周四在檳城與世長辭,享年81歲。他的死使醫學界失去了一位傳奇式的英雄人物。他畢生為我們的世界所做的一切,我們無以為報,我們永遠感激他。」
今天在疫情波及全球的時候,全人類都在感謝伍連德。為了防疫,他發明了最早的醫用口罩。由兩片紗布夾着一塊吸水藥棉的口罩沿用至今。人們稱為「伍氏口罩」。剛剛接到朋友發來的另一個笑話:分手的理由一萬種,這是最新的一種(手機短訊版):
女:記得不要出門,出門的話一定要戴口罩,你告訴你爸爸媽媽也不要出門了,出門的話一定要戴口罩。
男:(兩個蓋臉)他們不聽我的。
男:太難了
女:?
女:我們分手吧。
女:我媽媽說了,這個時候還不戴口罩的父母肯定不講理,不能嫁。
唉,這段期間,已經沒有誰在乎你們誰和誰要分手,更多人衷心希望的是快點和口罩分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