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片埋怨政府抗疫支援不足,不斷向政府伸手要多些補貼,能包租、包出糧才算滿意的聲音中,發現有些別具一格的人士,不依賴人,默默地運用自己的智慧,靈活變通努力尋生路。用勤奮拚搏很快成功自救。香港老字號詠藜園(黃埔店)老闆楊王小玲(楊太)就示範了給你看,在疫境中如何自救,她想出破例做外賣方式,將店舖從谷底撐起保住了員工飯碗。老闆員工同舟共濟挽狂瀾。令人明白在危急存亡能成功脫險的是靠自己智慧和看家本領。別人的扶持是一根稻草,能否生存下去關鍵在自身的能力,成功必須經過付出,想成果可持久擁有,必須用自己的血汗捍衛。■採、攝:焯羚
香港這充滿活力、百業興旺的城市,自去年6月開始受暴亂磨難,到今年剛開始再來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將這座城市的人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各行業奄奄一息。2月4日那天傳出黃埔花園一名確診者離世,大多數居民足不出戶,區外人更沒信心入黃埔消費,平日人頭湧湧的美食坊頓時門可羅雀,連香港著名的品牌「詠藜園四川擔擔麵」不例外,接下來幾天生意額由閒日每日八至九萬元,一度急跌至6,000多元。店舖員工比老闆更憂心,急急向老闆求救,問點算好。
這間店的員工同其他食店不同,不少是老夥計,會為老闆着想,有同坐一條船了不希望船沉的心態,有同舟共濟的真香港精神。
楊太說:「員工個個走來不斷問我,點算?點算?我作為老闆當然唔可以驚埋一份!情況真的很惡劣,生意由每日八至九萬元,一度急跌至6,000多元,社會事件令生意跌,但沒到生意急挫九成咁誇張,2003年沙士對生意亦無新冠疫情衝擊大,是從未經歷過的逆境。」
外賣不易做
商場上經歷過多次風浪的楊太立即開動她的小宇宙度橋,「我認定短期內區外人沒信心入黃埔區消費,只能想辦法做街坊生意,雖然人不敢出外食,但飯始終要食,也不會每餐自己煮,外賣應有市場。於是放下身段破例搞外賣,決定集中做黃埔街坊生意。一般餐廳減價招客,我不盲目打折,堅持以高水平美食吸客,並推出『星星卡』供消費額達一定數目就給『星星卡』,客人儲積分儲滿10個印花便可換領100元堂食現金券,儲滿50個可以參與家品抽獎,反應非常不錯。」
其實講很容易,一間米芝蓮級餐廳突然要推出外賣不是想像中簡單和容易的。首先要讓人知道詠藜園有外賣,街上沒人傳單也沒法派,唯一方法以交情,合理方式向屋苑管理處信箱打主意,請求幫忙,過程也挺艱難。中產和高產消費層都是目標,但不易打,豪宅區高消費群更難進入去派傳單,她就找人到停車場,派於車擋風玻璃上,終於由一戶吸收到十多戶人就可以維持送餐人工成本。
「要做外賣要解決外賣餐工具,還有人手做送餐服務。外賣飯盒質料不能太差,否則影響形象,我立即聯絡本地廠商幫手設計精美的外賣專用盒,並叫員工幫手送餐,原來三間店舖約九十名員工,盡量不裁員及減薪,即使員工放無薪假亦可回來用膳。也有放無薪假的員工自願回餐廳做送餐,食飯兼可賺取外賣小費,大家都好。由籌劃到開始花幾天就實行了,自己忙得不可開交,一天得三、四小時睡眠。」
她還有貼心的一招,收服尊貴的客人的心,「因應當前疫情,我請大學教授設計幾款強肺、潤肺養生湯方,餐單加上湯水後客人可以訂,客人更有獨自專用湯壺盛載,送外賣上門給他們享用,客人非常放心。慢慢做傳播開去後,現在生意有起色,訂單增得很快,每日生意額回升,總算走出谷底,回復收支平衡,據區內地產界人士講,我們成為區內外賣成績最佳的食肆。很感恩,感謝員工上下一心,令餐廳絕處逢生。很感謝熟客支持,疫情過後,我會維持外賣服務,即使要請多兩個人,也要回饋顧客的信任及支持!」
抗疫資助獎勵員工
詠藜園於1947年始創, 已在香港經營迄今逾半世紀。創始人楊殿湖於1947年由家鄉浙江來港,在鑽石山大磡村創辦詠藜園。招牌手製擔擔麵是由打麵師傅譚雙良當年以祖傳方法製造,但因麵質較粗,經改良後變成入口軟滑爽口,香味濃郁。儘管當時麵館較為簡陋,仍然吸引了附近鑽石山「天一」和「大觀」片場拍戲的明星導演等光顧,李翰祥、李小龍等影視名人均是店內常客,很多明星和導演都喜歡來吃麵,把詠藜園當作他們的飯堂, 詠藜園店名由大導演李翰祥所改,據說寓意「食客永遠嚟唔完」!
一如寓意所講,詠藜園屹立了香港70多年,而且除了招牌菜四川擔擔麵外,已經多了許多京川滬粵各特式小菜,秘製砂鍋雲吞雞、招財寶鴨、雲白肉、Q版松鼠魚、燻魚、楊家小籠包等,小籠包皮薄肉汁多,最厲害更是可以拋起皮都不會破,真要親身試過才信。他們許多菜式都屢獲殊榮,不單風靡香港,在外國亦廣受華僑傳頌,並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光臨,早已衝出香港了。這張成績表當然與楊太肯拚搏、捱得苦、感恩、堅持原則、從不放棄,是守業有道有關。楊太以女當家的身份接任,這些年全副心思去經營、打造詠藜園的品牌形象,正常市況,他們每月有500多萬元生意,常有外國飲食集團睇中邀他們去外國開分店,但她都婉拒。幾年前,她反而選擇在內地開設三間大型菜館,今次疫情也受影響,她大膽放手,讓內地同事以不同方式賺取基本生活費。
近幾年香港的京川滬餐館如雨後春筍,面對強大競爭,她開動腦筯,因楊氏家族先祖是清朝御廚,擁有多款御膳及家傳秘方,聘用國寶級廚師來坐鎮,將楊家先祖的御膳及家傳秘方發揚光大,在餐館包廂內,每一道菜,國宴級廚藝及刀功水平躍然桌上。
自成為當家的那日起她便承諾要一生守護「詠藜園」,在歷經半百的人生中,她多次帶領自家企業在逆境中迎難而上,勤奮拚博,每天只休息三至四小時,對整個店舖都了如指掌,無論樓面或廚房,甚至菜式及味道,都令員工或廚師心服口服。她對員工更如家人,讓員工十分有歸屬感,過年假期時的營業額,老闆把一半分予員工作為慰勞。正如最近抽中李嘉誠基金六萬元資助、申請政府的抗疫基金的津貼,她都用在員工出糧、花紅獎金,從不刻薄員工,所以遇到困難都做到上下一心去解決,令「詠藜園」危機過一關又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