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炎夏讀詩覓清涼

2020-08-04
■人類一直想方設法尋覓一絲夏日清涼,乘船遊湖不失為一個避暑良方。作者提供■人類一直想方設法尋覓一絲夏日清涼,乘船遊湖不失為一個避暑良方。作者提供

成志偉

每當酷暑盛夏,我總會想起《水滸傳》第十五回堣@首詩歌:「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民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古代的農民受官府和地主的多重盤剝,一到夏旱無雨,境遇真是悲慘。公子王孫們還可以搖扇納涼,農民連這點福氣都沒有。此歌也透露出,古代經濟、科技均不發達,面對炎夏之酷熱,即使有錢有勢的人家,也不可能擁有當代的空調、電扇,只能搖動紙扇、葵扇或蒲扇,覓得一些人造涼風驅暑。

描繪夏日生活的古今詩詞,與春詩相比,那就少得太多了。這很正常。夏天終日汗濕衣衫、昏昏欲睡,人們稱之為「苦夏」。人一慵倦,寫詩的興趣大減,古今皆然。

宋代王令有詩云:「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荅肣舅W山。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乾。」亟寫炎夏四野之高溫苛嚴。宋代楊萬里則在荷花池堿搢鴗F植物像人類一樣燥熱難耐:「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儘管有微風拂拭,晚荷仍然熱得躲在綠傘似的荷葉下偷涼,這個極為生動的比喻,把荷花怕熱的形態描繪得栩栩如生。

大自然野田枯焦,塘坳蒸騰,城市塈颽O熱浪滾滾。元代釋英有詩曰:「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遙知城市堙A撲面火花飛。」古代城堛獐鰜袕ㄔi以濺出火花,當今被巨樓大廈盤踞的城市堙A高溫熱島效應可想而知。雖然有空調製冷,排出的熱氣卻更加劇了室外空間的高溫。古人用生花妙筆,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歷史上的盛夏烈熱圖,卻使我們更深切地體味到今日苦夏的痛楚滋味。

夏季熱潮,擋不住萬物茁壯生長,大自然依然生機勃勃,呈現出壯美的麗景。庾信的《奉和夏日應令》云:「朱簾卷麗日,翠幕蔽重陽。五月炎蒸氣,三時刻漏長。麥隨風媦禲A梅逐雨中黃。開冰帶井水,和粉雜生香。衫含蕉葉氣,扇動竹花涼。早菱生軟角,初蓮開細房。願陪仙鶴舉,洛浦聽笙簧。」本詩充分地表現了夏季大地上的生動圖畫,儘管麗日熱浪籠罩天地,各種生靈卻不懼暑熱,在驕陽下暢享自由,麥穗、黃梅、百花、芭蕉、翠竹、菱角、蓮荷欣欣向榮,還有仙鶴起舞,笙歌悠揚,儼然一派充滿生命力的炎夏佳境。

夏天雖是萬物茁長競自由的大好季節,卻也是天災頻仍的困難時期。每年夏季,地球上的洪水、颱風、暴雨、海嘯、地震輪番上陣,搞得人類窮於應付,損失慘重。

毛澤東1935年創作的《念奴嬌.崑崙》一詞中,描繪了夏天中國各大河流氾濫成災的慘狀:「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人類在巨大洪災面前,十分渺小無力,為了生存下去,只有奮起抗爭,才能保全自己,不至於淪為魚鱉。1998年夏,中國遭遇罕見洪災,全民抵抗,終於轉危為安。

2020年夏,洪災再次襲擾中華大地,又碰上新冠病毒侵害中國內地和港澳台地區,災上加災,形勢嚴峻。但在不甘屈服的中華兒女共同奮鬥下,必將最終戰勝洪災和疫魔,創造一個如毛澤東期望的、在「紅雨隨心翻作浪」「熱風吹雨灑江天」堻V得健康與清涼的美好夏天。

當然,人類不會被動地讓酷熱吞噬自己,一直想方設法與熱浪抗爭,尋覓一絲夏日清涼。在「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的三伏時節,在「夜熱依舊午熱同、六月紅雲不肯移」的桑拿天堙A古今中外的人們都在為避暑納涼而奮鬥。其實,古人早就認識到,人的心情心理與抗熱減熱有直接關係。我國諺語云:「煩躁更添熱,心靜自然涼」,「只要心地寬,再熱也清涼」,「不惱心地清涼,不怒百事安暢」。這些來自民間的箴言,點明了心靜與天涼的辯證關係,是極其珍貴的人生與保健經驗,也是炎夏抗擊熱魔的有效治本良方。人們經常提到唐代白居易那首著名的《消暑詩》,確是古人談及心靜消熱的經典之作:「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看來樂天先生從實踐中領略到心靜自然涼的奧秘,在暑天用最經濟的辦法納涼消夏,極有成效。他還曾論及禪師不出房門卻不感到炎熱的緣由,正是心靜身涼:「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坐禪必須心靜,也成消暑妙方。

如果當代的各界人士都能領悟到這個樸素淺顯的道理,少一些貪慾,多一點慈悲;少一些爭鬥,多一點互助;少一些狂躁,多一點雅靜,嚴以律己,善待同儕,就會境界提升、知足常樂,在伏天堨i以少開空調,少用電扇,必要時揮揮扇子,清風徐來,頓感通體清爽舒泰,在寧靜的心態堣u作與生活,酷熱之感自消,換來一個清涼、低碳、綠色、環保的美夏,有益於全人類。大家都這樣去做,可減少大量電、油、氣浪費,真是善莫大焉,人莫健焉,世莫諧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