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銀海四方談•光影舊話:賀歲片 百無禁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1-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拳拳到肉的《霍元甲》於去年新春上映。 資料圖片

文:羅 卡

 從前發行商和戲院商似乎有種慣例:喜慶節日適宜放映娛樂昇平,熱鬧溫馨的影片,盡量避免死人塌屋、哭哭啼啼的悲劇,片名也要圖個吉利,比方《快樂年華》、《春滿人間福滿堂》、《彩鳳喜迎春》之類。六十年代中以後,香港經濟日漸向好,消費日增,愈來愈多專為節日檔期拍製的娛樂大片出現,特別是農曆新年(春節)期和聖誕期,更是片商和院商必爭搶錢的檔期。於是粵語片在聖誕期排出歌舞昇平的《金色聖誕夜》(67)、《霧美人》(68)、《郎如春日風》(69);國語片則有邵氏的《諜海花》(68,女占士邦式機關打鬥、肉感)、國泰的《春暖人間》(68,溫馨倫理愛情)、長城公司也來一部社會諷刺不忘熱鬧搞笑的《過路財神》(68)。七十年代功夫片、武俠片風靡一時,賀節片也難免打打殺殺,片商惟有盡量選較少肅殺之氣氛的,或是片名改得含蓄一點,避免嚇怕觀眾。

 到了八十年代,影市隨著經濟大好而高度暢旺,只要認為影片有賣座力,也顧不得內容是否死得人多,片名是否吉利了。比方1980年的聖誕期,嘉禾推出《鬼打鬼》,照收五百六十多萬,為票房全年第4位,邵氏院線則上映《邪鬥邪》也收三百一十多萬,亦名列賣座二十大。尤有甚者,是年正月十三,仍是新春,講日軍侵華死人無數的紀錄片《慘痛的戰爭》堂堂公映,一連映了43天,收入九百四十多萬元,為是年賣座冠軍,完全打破了新春觀眾要看熱鬧、溫馨、好意頭影片的慣例說法。

 也不能一筆抹煞節日大假期全家出動消費,因此一些能迎合全家歡樂的賀歲片,在票房上會佔得先機。八十年代新藝城、德寶、嘉禾就拍了不少這類賀節大片:《聖誕快樂》(84、85兩年都拍)、《福星高照》(85)、《富貴列車》(86)、《龍兄虎弟》(87)、《八星報喜》(88)等,票房都名列前茅。不要忘記,這都是大卡士、大場面的重本製作,並非單靠溫馨、熱鬧、好意頭那麼簡單。

 踏入新世紀,香港和內地的華人觀眾,看來也不大計較節日一定要看歡樂的影片了。實情是,一些專為節日檔期而拍的大型搞笑片並不見得賣座大好,而一些殺氣騰騰的大片,排在節日檔期,一樣狂收。比方《傷城》、《滿城盡帶黃金甲》(皆2006年聖誕期);《霍元甲》(2005年新春期);《功夫》(2004年聖誕期);《無間道》、《無間道Ⅱ》(2002、03年聖誕期);《英雄》(2002年聖誕、新年期)。說明了只要影片夠猛夠勁,歡樂與否關係不大。另外一個因素是,潮流興聳人視聽的感官刺激,單單溫馨、熱鬧已不能滿足新一代觀眾。

 至於2007年《色,戒》和《投名狀》(恰好排在聖誕新年期)的引起哄動,又說明什麼呢?我以為這標誌著華語大片進一步走向國際潮流——商業片更要講求創作與製作質素,小故事放在大題材背景下要講得有聲有色(一如《鐵達尼號》般交織著人性、感情與歷史事件)。要聳人視聽之同時讓人不覺得誇張,反而感到真實細緻。流行與高雅、娛樂片和藝術片的界限更趨於模糊了。而這也徹底推翻了以往的迷信,只要有賣座大片、好片,日日都是節日!

相關新聞
王家衛兜兜轉轉 難跨越 (圖)
銀海四方談•光影舊話:賀歲片 百無禁忌 (圖)
影藝電影坊 再續未 了情 (圖)
歷史與空間:唐人罵皇帝 (圖)
諺語悟戲錄:「不像不是戲,太像不是藝」 (圖)
豆棚閒話:解縉的聰明與糊塗 (圖)
古典瞬間:唐代的水利建設
亦有可聞:史前偉大帝王黃帝
百家廊:小區煩惱何時了? (圖)
杜亦有道:本地掌故
思旋天地:財富效應
海闊天空:主權基金 呼風喚雨
琴台客聚:奧運群英會
翠袖乾坤:人倫帶來的暖氣
寫我遊情:精緻島國
九旬女車神 80年車齡零意外 (圖)
改變煙草基因 抗旱力強 (圖)
日本清酒 出口創新高 (圖)
英國女性 偏愛上網 (圖)
破除障礙 讓小孩說出真心話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