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奧巴馬最重要的演說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6-08]     我要評論

何亮亮 百家戰略智庫理事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周在開羅大學發表的演說,是他進入白宮以來最重要的演說。奧巴馬宣稱美國要與穆斯林世界相互尊重,互利,和平共處。其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1950年代就由當時的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提出的,現在美國官方願意接受這樣的原則,此種態度的轉變,是否表明美國將放棄其長期以來的霸權心態,值得繼續觀察。

 奧巴馬為這篇演說作了精心準備,親自為演說大綱定調並參與修改。顯然,奧巴馬這篇演說不僅是面向穆斯林世界,也是面向全世界的。美國在發動反恐戰爭之後,以攻打一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伊拉克為標誌,濫用暴力,激起國際社會的反對,也使本來就緊張的美國與穆斯林世界的關係雪上加霜,無論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還是穆斯林世界都有相互視對方為異教徒的極端主義,這種所謂文明衝突,造成了世界的不安寧,也使美國的霸權地位嚴重衰落。奧巴馬試圖從源頭修補和改善美國與穆斯林世界的關係,推動中東和平進程,推動巴勒斯坦建國,改善與伊朗的關係,這就有可能從根本上改善美國的處境。

奧巴馬的穆斯林背景

 奧巴馬本人的穆斯林背景,是可以為演說加分的。他在演說一開始就用阿拉伯語說:「我也自豪地帶來美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帶來我國穆斯林民眾的平安問候:Assalaamu alaykum.(願你平安)」。這是第一次一位美國總統用阿拉伯語向全世界的穆斯林問候,難怪穆斯林世界大都對此予以好評。

 奧巴馬也不吝回顧自己的穆斯林背景,他說:「我是基督教徒。我父親來自肯尼亞一個數代穆斯林家庭。我小時候在印度尼西亞生活過幾年,聽到過宣禮塔在破曉和日落時刻的召喚。我年輕時在芝加哥的社區工作,那裡有很多人從他們的穆斯林信仰中找到了尊嚴與安寧。」「因此,在來到伊斯蘭教的最初降示之地以前,我已經在三大洲了解了伊斯蘭教。這段經歷使我確信不疑,美國和伊斯蘭教的夥伴關係必須基於真實的伊斯蘭教,而不是那些不實之詞。身為美國總統,我認為我的職責之一是隨時駁斥對伊斯蘭教的消極成見。」

 這段話有助於人們理解奧巴馬的穆斯林背景(當然他首先強調了自己是基督徒),更多的是讓西方社會了解伊斯蘭世界,奧巴馬指出:「我還知道伊斯蘭教對文明的重大貢獻。正是伊斯蘭教——在愛資哈爾這樣的地方——讓學術之光照亮了一個又一個世紀,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鋪平了道路。穆斯林群體不斷創新,發明了代數學、磁性羅盤儀和導航工具;掌握了書寫與印刷術;使我們了解了疾病的傳播與治療方式。伊斯蘭文化為我們創造了雄偉的拱頂和高聳的尖塔;永恆的詩篇和美妙的音樂;遒勁的書法和瞑思靜想之所。縱觀歷史,伊斯蘭教以言詞和行動揭示了宗教容忍與種族平等的可能。」

美國接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奧巴馬宣稱美國要與穆斯林世界相互尊重,互利,和平共處。其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1950年代就由當時的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提出的,現在美國官方願意接受這樣的原則,此種態度的轉變,是否表明美國將放棄其長期以來的霸權心態,值得繼續觀察。

 奧巴馬在談到巴以衝突的時候,一方面老調重彈(「美國與以色列之間的牢固關係眾所周知。這種關係堅不可摧。它基於文化和歷史的紐帶以及這樣一個認識:對猶太家園的渴望有着一個悲哀的歷史源頭,這個歷史是無可否認的」),另一方面指出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巴勒斯坦人民——穆斯林和基督徒——在尋找家園的過程中歷經苦難。60多年以來,他們承受了流離失所的痛苦。許多人在西岸、加沙以及鄰國土地的難民營裡等待着他們從不曾過上的和平與穩定的生活。他們每天忍受着由佔領帶來的大大小小的羞辱。所以,毋庸置疑:巴勒斯坦人民的境況是不能容忍的。美國對巴勒斯坦人追求尊嚴、機會和自身國家的合理抱負不會置之不理。」這是第一次一個美國總統能夠正視巴勒斯坦失去家園、流離失所的苦難,這種苦難不消除,極端主義勢力就會繼續利用其作為招募恐怖分子的誘因。

 一次演說當然不可能改變世界。穆斯林世界的輿論普遍讚賞奧巴馬這一演說,但也指出奧巴馬如何以行動推動中東和平進程,是更艱難的工作。以色列普遍對奧巴馬的演說感到不安,抱有疑慮,一些以色列評論甚至認為奧巴馬的取態只會引發更多的暴力。美國的一些右翼評論也對奧巴馬嚴厲抨擊,認為奧巴馬是在「示弱」。以色列及其在美國強大的支持者,是奧巴馬能否推行中東新政的關鍵。

相關新聞
港台宜互免簽證促進交往 (2009-06-08)
奧巴馬最重要的演說 (2009-06-08)
全球經濟不可輕言見底 (2009-06-08)
檢討高官離職就業機制 (2009-06-08)
中國科技還要直追 (2009-06-08)
推行問責體現國際潮流 (2009-06-08)
中國需要理性精神洗禮 (2009-06-06)
軍委「亮劍」整肅官風 (2009-06-06)
知恥與無恥 (2009-06-06)
增撥資源救助精神病患者 (2009-06-06)
最樂觀與最悲觀 (2009-06-06)
買馬易 養馬難 (2009-06-06)
伯裘書院回應本報社評 (2009-06-06)
《家暴條例》修訂:求大同 存小異 (2009-06-05)
推動港科研協作免被淘汰 (2009-06-05)
盧武鉉現象的歷史反思 (2009-06-05)
澳洲人不賺中國公司錢? (2009-06-05)
戰略重點轉移亞洲 (2009-06-05)
新能源開發與中國能源戰略 (2009-06-05)
胡吳會:兩岸關係發展的新起點 (2009-06-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