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波
聯合國5月27日在紐約發佈《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年中報告」》顯示: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為負值2.6%(即為經濟收縮),較年初預測的收縮0.5%大幅降低。近期種種跡象表明,全球經濟尚在持續衰退之中,短期內復甦無望,不可輕言見底。分析如下:
首先,聯合國報告預期,全球經濟將在2010年開始復甦。自去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各國政府積極減息、注資,提振經濟。截止目前,雖然世界各大經濟體大量注資已超過6萬億美元,但真正落實到實體產業的數量有限(不足一半),且被實體產業逐步消化吸納、產生經濟效果,也需時1-2年。因此,如果美國和歐洲的金融信貸循環短期得不到有效恢復,全球經濟衰退將會持續。
其二,2009年首季全球貿易額同比下降了40%,全年預計將下降11%。這也是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的貿易降幅。顯示全球需求市場持續萎縮,外貿出口市場低迷,實體產業生產能力減弱,失業率將繼續上升,發展中國家將倍受衝擊,2009年-2010年全球失業人數估計將達5000萬以上,隨着經濟形勢的惡化,失業率還將大幅上升,實體經濟將遭遇前所未有的重擊。近期有關專家預計,全球經濟危機的緩解,或將在未來2-5年內才能出現。
美國「問題銀行」不斷增加
其三,根據美國FDIC(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最新報告,今年1季度,美國「問題銀行」數量已從上季的252家,大幅增長至305家,達到1994年以來最高水平。美國金融環境雖有所改善,但並非源於美國金融機制的恢復和實體產業的復甦。也就是說剛剛告一段落的美國金融壓力測試結果並不真實,亦或是最惡劣的情況並未真實公佈。美國政府正奮力艱難地撐住,不讓更多的銀行倒閉,以防爆發骨牌效應。1929年的大蕭條有超過1萬多家銀行倒閉。可見,未來美國金融破產案還將持續上升,畢竟短期的流動刺激只會加劇全球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波動,並將引發新一輪全球惡性通脹的危機。
其四,美國四大車廠危機不斷。繼佳士拿上月底申請破產保護後,美國另一汽車巨頭GM(通用汽車)也陷入即將申請破產保護的困境,令投資者擔心與其掛鉤的金融投資產品可能陷入壞帳危機。例如摩根士丹利(大摩)在港發行的與GM金融槓桿產品掛鉤約18億港幣的「精明債券」,涉及16家分銷行和8300個銀行戶口,一旦GM破產,將蒙受巨大損失,或將成為「雷曼迷債」事件第二,引爆第二波全球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
其五,今天的全球經濟危機與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經濟危機不可同日而語。本輪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社會影響的廣度、深度和烈度,都將超過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今次全球金融海嘯,正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資產定價美國化、美元結算全球化和衍生工具泛濫化的大背景、大格局中的一種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的危機和經濟泡沫過度膨脹的危機。始作俑者,就是美國在其全球產業鏈高低端配置的偽裝下,過度透支了全球實體產業的能力和貿易盈餘,而衍生大量的欺詐性、槓桿化金融交易工具,以致形成全球化的泡沫經濟危機。
由上觀之,筆者認為,本輪經濟危機的真正復甦來臨,應是全球經濟結構和美國產業結構完成重整,以及全球槓桿化產品和資產泡沫大幅消除之時。而在全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持續、熱錢洶湧泛濫和新一輪惡性通脹危機四伏的當下,這一天看來還為期尚遠。全球經濟復甦有待,切不可輕言見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