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夫林 資深評論員
有識之士經常做出警示:香港是一個經濟城市,不能政治化。其實,香港不能政治化並不在於它原本是什麼樣的城市,試問,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和首都的北京,作為美國政治中心和首都的華盛頓,是否就應當政治化呢?人類社會發展史告訴我們,除在疾風暴雨式的大革命期間,任何一個發展健康、秩序正常的社會都不應政治化,香港當然也不能例外。
政治化的社會是一種非正常形態,其表現主要是政治參與失序、抗爭成為常態、政客興風作浪、傳媒推波助瀾。這幾方面情況在香港都已不同程度存在。
「五區公投」破壞憲制秩序
孫中山先生說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如若未參透其意,將政治誤解為「眾人管理之事」,事情就麻煩了。歷史經驗證明,民眾政治亢奮和民眾對政治冷漠都是不正常的,前者是大革命時期才有的現象,後者是封建專制或殖民統治壓抑的結果。內地文革年代,人人政治熱情高漲,個個都想管理國家大事,把政府踢到了一邊,把公、檢、法徹底砸爛,政治參與完全失序,結果令整個國家陷入了一場浩劫。香港回歸後實行「港人治港」,應當鼓勵市民關心政治參與治理香港,但參與必須按照基本法規定的原則、程序和渠道,治理是透過推選出來的人進行管理。香港有些人總想突破基本法規定的原則和程序,這是將社會推向政治化的步驟。公、社兩黨搞所謂「五區公投」,企圖裹脅一部分市民挑戰基本法和全國人大決定,更是破壞憲制秩序的嚴重事態。
香港被人稱作「示威之都」,遊行示威成了「香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固然是港人享有充分自由的指標,卻也是香港社會政治化的表現。手頭有一份政府的統計數字,在1997年7月至2005年12月期間,香港的遊行示威和集會多達18,534次,平均每天超過6次。遊行示威是表達訴求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棄行之有效的諮詢溝通機制不用,凡事都搞街頭抗爭,滿足於轟轟烈烈,反映一部分香港人民主意識的粗糙和膚淺。而遊行示威活動一旦成為常態,這種自由和民主的權利也很容易被濫用或被政客利用,其本應含有的意義和作用也在自我貶值。君不見在香港,遊行示威很多時候都成了讓人啼笑皆非的「嘉年華」,成了連舉辦者都弄不清參加者有何訴求的「大雜燴」。
社會政治化必有傳媒推波助瀾,香港某些媒體的煽情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幾年前,有一份香港報章曾以煙盒大小的黑字印出「×××放屁」當作頭版頭條標題,成為中外報業的絕唱。而政府辦的電台天天罵政府,在過去長時間充當反政府的喉舌,又是史無前例的怪事。一個社會,當它的主流媒體成了人身攻擊的「大傳單」,成了遊行示威的「告示板」,成了高喊「打倒」、「下台」的「喇叭筒」,這個社會也就難有寧日了。
政治分化加劇 社會陷入內耗
香港政治化傾向有愈演愈烈之勢,個別政黨及少數政客興風作浪,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他們出於陰暗的政治心理和一己的政治私利,無視香港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的整體利益,以「民主」為幌子,大搞惡質政治,挑起爭拗,製造事端,毒化社會。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破壞力很大。
政治化的社會局面用一個字概括就是「亂」:民眾被政治分化,社會充滿戾氣,秩序蕩然無存,財政和人力資源內耗,到處是政治漩渦,政府無法進行有效管治,經營環境惡化令投資者卻步,民眾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整個社會不能集中精力進行發展建設,原有的一切優勢也將逐漸消失殆盡。
有道是「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社會政治化只會給企圖渾水摸魚的政治野心家提供環境和條件。已經有人公開喊出「全民起義」、「解放香港」的口號,證諸香港的確有一股政治力量企圖搞一場顛覆現政權的社會革命,只有這種人才希望香港全面政治化,社會越亂越好。在廣大市民看來,繁榮穩定是最大的政治,安居樂業是最大的訴求。對香港有責任感的政黨、政治人物、傳媒以及廣大市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並自覺發揮作用,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堅決遏止香港走上全面政治化的危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