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外灘國際金融服務中心(8-1地塊)項目用地,上月初以92.2億元人民幣拍賣售出,再次刷新上海「地王」紀錄。 新華社
資深財經評論員肖 林
地王頻現引發人們對於國企高價拿地的議論,議論焦點集中在財大氣粗的國有企業不該如此出手闊綽。正因其出手大方,推高了地價,從而引起人們對房價上漲的預期。一個很普通的邏輯演繹,人們自然把國企高價拿地當成近期房價問題指責的重點。
為回應社會質疑,國資委在上周五意外召開一個新聞發佈會,宣佈78家央企必須退出房地產市場,全力從事主營業務,以期改變社會的評價:國企不務正業。儘管如此,對社會質疑國資委的官員也另有說法。他們呼籲全國人大應當對國企定位重新明確,國有企業到底是經濟組織還是社會公益組織?前者以盈利為目的,後者則以社會效益為前提。由此看來,高價拿地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
筆者認為國企高價拿地該與不該都涉及到改革的問題。第一,多年來國企改革的目標就是走向市場,千方百計要成為實實在在的經濟組織,由此看來國企進入任何高利潤行業都是應該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在發展論壇上接受媒體採訪也表示,國企改革方向是十五屆四中全會定下來的,沒什麼好討論的。第二,現在社會對國企質疑聲大,主要集中在國企在資源佔有上得天獨厚,手裡的資金又如此之多,獲得貸款比其他性質企業方便,這些是否符合市場競爭的原則?如果不符合,那麼看上去國企要是真有錢,社會責任還是該有所擔當的。
78家央企顯然必須退出房地產業了,可是市場對於他們退出高價拿地影響房價似乎並不看好。國資委新聞發佈會結束之後,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國企退出高價拿地,依然難以遏制高房價。而且,市場分析人士從土地制度到稅收制度,到政府在住房問題上的責任分析,不少人得出的結論甚至令人意外:要遏制高房價,不是國企退出那麼簡單的事情。
周末,北京市暫停熱點地區高價出讓土地消息傳出,類似辦法在其他城市也在不斷出現。筆者認為北京市的做法,是防止再現地王的釜底抽薪之舉。但是,暫緩必有恢復的時候,如果一旦熱點地區土地供應量減少,市場人士又擔心了,會不會導致高檔商品房價格更高。
一場央企拿地王引出的房地產業如何發展的話題,顯然已經觸及到中國房地產業的實質性問題——中國房地產是不是能夠在中國社會和經濟結構轉型期健康持續地發展。有人說中國經濟要警惕患上「日本病」,其論據之一也是房地產價格上漲能否有效遏制。
既然央企拿地不是遏制房價的關鍵因素,就必須有遏制房價不斷攀升的切實措施。筆者認為,政府要承擔起建設保障性住房的責任,按照社科院學者尹中力的看法,起碼一個城市有50%人口應當由政府納入社會保障範圍。同時,改革稅制,梳理出有利於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新的稅收制度或辦法,讓稅收槓桿在調整人們住房結構中發揮作用。對於地方賣地衝動,不能單靠行政命令,也要靠經濟槓桿去遏制。
對央企拿地的是是非非,不要避重就輕只是勒令其不拿地,而要對於國企的發展目標和責任進行梳理。更主要的是要營造一個多種所有制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最近有媒體報道,溫州商人手裡的錢很多,幾乎都投到股市和房地產中了,並以短炒為主。他們為何不用這些資金去爭地王呢?顯然,這背後有更深層的體制因素。
要切實遏制住央企高價拿地,絕非只是禁止誰去拿地,而是不管誰拿地都要有競爭對手。目前,無對手的拿地,只能說明中國的投融資體制改革當繼續努力。當然央企不斷刷新地王價也讓人們合理聯想,央企獲取資金渠道比其他性質企業暢通,否則如此多的貸款,怎麼不流到其他性質的企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