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終極普選聯盟」(「普選聯」)日前提出新的政改建議,要求2012年立法會增至80席,其中,11席區議會功能界別議席由區議員提名,全港選民投票選出;2020年取消功能界別,議員全部由普選產生等。輿論肯定「終普聯」願意採取較為理性務實的態度探討政改方案,尋求對話,解決分歧,比起公社兩黨搞對抗憲制的「五區公投」,無疑是順從主流民意的表現,使政改討論更趨務實理性,可促進社會良性互動,有利推動政制循序漸進地向前發展。但輿論亦指出,政改要往前行,必須在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框架中進行對話和妥協,若離開或偏離上述框架,既是違反法定程序,也不利2012年選舉達成共識,最終只會失去磋商的基礎,難以產生實質性成果。
《星島日報》社評:姿態有所不同 分歧格局未變
《星島日報》社評認為,「普選聯提出的方案,表面上與政府所提出的方案有點相像,關鍵之處卻出在有關組別由區議員提名,但全港選民皆可投票,成為變相普選,這種方式已與《基本法》附件中的功能組別定義不同。換言之,普選聯的方案失去了政府方案在符合人大常委規定下盡量增加選舉成分的巧妙布局,加入不符合人大常委有關二○一二年立法會組成部分的規定,特區政府根本不可能同意接受。此外,普選聯接受二○一二年不普選的前提,是當局同意其終極普選藍圖,包括到二○一七和二○二○年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具體產生辦法。特區政府一直強調,今次的政制發展方案只是針對二○一二年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如何要把二○一七年和二○二○年的方案捆綁進行,是另一個難題。」
基本法委員會委員譚惠珠:普選方向以「先易後難」為原則
《信報》引述譚惠珠意見,指「香港的普選方向是以『先易後難』為原則,先處理行政長官選舉,其後才處理立法會。她指出,聯盟要綑綁式一併討論二○一二至二○年的選舉安排,並不符合人大常委於二○○七年的關於『五步曲』的處理辦法,即是先由特首向人大常委出報告,由人大決定是否修改,然後再交回立法會通過、特首同意、報請中央。她認為,目前應先尋求立法會通過二○一二年的政改方案。」
《星島日報》署名文章:「普選聯」方案的兩大動機
《星島日報》刊出陳約翰文章,「今次普選聯提出的變相直選功能組別方案,有兩個可能動機,第一個是激進化傾向,由於他們多次提出想和中央談判,但無重大進展,所以慢慢就開始激化,不想在形象上輸得太多,亦對激進的支持者有所交代。另一個可能性是討價還價策略,開天殺價,落地還錢。談判到最後,普選聯可能同意將十一個『變相直選』議席由『區議員提名,市民投票』向下調整為只是由『民選區議員提名,區議員互選」的最終方案,普選聯成員、民主黨核心楊森就話方案『有得傾』。亞里士多德不是說過:任何一種美德,都是一種『中道』或折衷嗎?……普選聯設計方案的方式具積極的意義,他們建議分三個階段逐步邁向全面普選,符合循序漸進原則。而未來兩屆十年內不減少現有二十九個功能組別議席,只是分段加入直選議席,『溝淡』功能組別的比例,到二○二○年才全面取消功能議席,這較一直以來反對派堅持二○一二年雙普選的『一步登天』方式,比較現實。」
《經濟日報》分析文章:「普選聯」着墨終極方案
《經濟日報》刊出傅流螢文章,指出「對於這種包含普選元素的功能組別模式,消息人士坦言,已經超出人大常委對香港政改決定的框架;換言之,普選聯拋出的這個2012年方案,與中方不是在同一個基礎之上,雙方根本無法討論。至於普選聯的路線圖方案,即從2017至2020年的政改建議,消息人士指,北京一直強調政改五部曲,2017或以後還未經人大常委的一步,難以現時便討論。吊詭的是,普選聯拋出這個路線圖方案,焦點不在2012年方案,而是希望北京多點着墨於終極普選方案的構思,希望中央多一點承諾,包括取消功能組別,以及特首提名門檻不高於07年;令致對話變成各有各講。但有普選聯人士指,溫和民主派走溝通路線從來不會指望短期內有成果,而是以年計,所以是預了作長線溝通。」
《新報》署名文章:缺乏互信 政改難行
《新報》刊出程介南文章,分析指,「二○一二政改方案慢慢走向具體實質內容討論,終極普選聯盟提出了他們的新政改建議,建制派初步反應有所保留。圈中有兩種埋怨,一種是埋怨官方和建制派,認為既然一直都提倡理性對話,但為甚麼好像還不如終極普選聯盟主動積極?另一種是埋怨終極普選聯盟,提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一籃子建議方案,超出二○一二年的法案框架,叫人怎能接受?兩種埋怨都自有其根據,其背後的是共同的『深層次矛盾』,那就是一個『信』字,這跟做生意買賣一樣,雙方沒有起碼的互信,又怎麼談得上達成協議簽署合同呢?將目前的政改方案爭議簡單化,就是官方認為,請你先答應向前走一步,而現在你叫我先答應你二○一二年以後的事,我做不到。而終極聯盟就認為,請你先答應我二○一二年以後最終是真正普選,現在叫我答應先走一步,我也做不到,誰知道下一步是些甚麼?」
立法會議員林健鋒:政改須互諒互信
林健鋒在《星島日報》撰文指出,「普選聯公布政制方案,令社會有關政制發展的討論出現更務實聲音,這些討論相信可促進社會之間的互動,有利香港進一步朝向普選。但正如很多社會人士指出,在普選方式上,社會仍然未有共識。目前社會各界需要的是『互諒互信』,先處理二○一二年兩個選舉辦法,通過政改方案,二○一二年後的選舉安排,可繼續討論。二○一七年行政長官的選舉安排如何?二○二○年如果普選立法會,選舉制度又如何?如何符合普及平等原則?如何符合均衡參與?如何符合本港經濟長遠發展的需要等?往後日子,社會各界都應該在《基本法》及人大決定框架下,積極探討,理性討論,求同存異,尋求共識,爭取最終落實普選。」
《新報》分析文章:普選聯政改方案思維有誤
《新報》發表鍾環友文章,指出「對於有關建議,來自港區人大及政協的意見是『既天真又傻』,因為普選聯提出的2012政制方案新增功能組別是『變相普選』,有違人大常委會的決定,與中央欠缺討論基礎。……回頭說普選聯提出的方案,政界中無論左中右,普遍認為方案只是『做大個餅』,希望引誘現時的功能組別議員『落搭』,因為根據普選聯的方案,2020年立法會100席議席中,有一半議席由全港單一選區,以比例代表名單制產生。在大選區制度下,原本在分區直選無法勝出的候選人,基本上可以在大選區中勝出,取得最少一席,……一味做大個餅,但麵粉何來?就是納稅人的稅款,現時立法會形象低落,莫講話功能組別,屆時連這些民選者同樣成為既得利益者的時候,亦是易請難送,大家有無發現,現任議員的薪津,從來都是只加不減?」
《大公報》署名文章:「普選聯」方案越俎代庖
《大公報》刊出宋小莊文章,認為「全國人大常委會2007年底的決定還明確『在立法會全部議員實行普選前的適當時候』,經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才啟動2020年立法會全體議員的普選程序,但能否通過,也要走過『五部曲』才能知道,但『普選聯』也要求現在就作出決定,亦似不可行。2012年的政改方案,立法會功能組別中的6席由區議會產生,雖屬間接選舉制度,但已滿足普選的要求。但『普選聯』卻要求改為直接選舉制度,這並不是妥協讓步,而是提高要價,無助於2012年政改方案的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2007年底的決定表示在2017年行政長官實行普選後才處理2020年功能組別的實行普選問題。如功能組別能滿足普選的要求,當然可以不廢除。但『普選聯』在現在就認定功能組別不能滿足普選要求,要求在2020年完全廢除,顯然操之過急。』」
《明報》社評:「普選聯」棄激進而尋求對話
《明報》社評則認為,「普選聯集結了民主派主要力量,他們的溫和取態,特區政府和中央肯定樂於見到,因為起碼『變相公投』少了強大動員能力,對抗力度大減,局面較容易駕馭,……如果溫和民主派這次空手而回,則2012年選舉辦法被否決事小,激進路線抬頭,加上香港各方面深層次矛盾也到了臨界點,整體社會已經隱伏躁動與不安,一旦民主派路線由激進主導,將對香港局勢大為不利。」
史泰祖:珍惜普選聯方案
《星島日報》刊出史泰祖文章,認為「溫和改革派,從來都是最難走的路:既要與建制派周旋,又要應付來自激進派系的強烈質疑;這次普選聯的建議方案出台後,亦惹起『公投派』圍剿及本地建制派的猜疑。強逼普選聯公開承諾全力支持公投『以示清白』的攻勢、針對普選聯的言論從不間斷;連多年來一直為推動民主發展勞心勞力的大專老師,也成了『公投派』網絡漫畫的筆下醜人。……這回溫和改革派甘願踏進萬箭穿心的險境,拋出方案,希望在不同黨派之間的複雜矛盾中,找出推動香港民主向前踏多一步的道路,實是難得之舉,值得中央和香港民眾共同珍惜。……只要二○一二多走一步—那管步伐是如何讓人不滿,二○一七和二○二○的普選目標便愈近眼前。輾轉多年,香港又站在民主路的關鍵時刻;我們會重蹈○五年的覆轍,還是走出二○一○年的新天?』」 ■本報記者綜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