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彥
反對派中的鴿派雖標榜務實理性的態度處理政改方案,為香港的政制改革提出可取的進路,強調以此作為與中央對話的基石。但是,部分人始終念念不忘以「激進」做威脅。現時,反對派中有兩種主流策略,一種是「先溫和後激進」,強調如果溫和不能達標則採激進路線;另一種是鷹派分子直截了當地拒絕溫和妥協,主張打正旗號徹底激進。
須檢討「全盤否定、拒絕妥協」
反對派鷹派的頭腦越來越奇怪,自己激進不自我反省檢討,偏去別人處找碴。其實,政改無法向前,責任從來都在反對派。零五年政改方案被反對派否決後,政改原地踏步至今,他們總患健忘症,自己所作所為在五年後可一筆勾銷而無愧色,還要推說香港民主步伐緩慢。他們不自我省察「全盤否定、拒絕妥協」的策略弊病,不檢視自身要求是否符合基本法規定,反而得出被迫激進的結論。如果反對派繼續以此思維討論政改方案,打破今日政改困局的可能性,我們實在不存厚望。
不論反對派的鴿派和鷹派,觀察他們是否真正理性務實的一大準則,就是看他們的要求是否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的規定。如果屢屢提出偏離基本法的政改原則,然後自說自話將政改困局的責任諉過特區政府和建制派,更指自己的訴求如仍無法達致便要上街,這是不啻是無賴的思維!他們從不反問所述訴求是否為基本法所容,企圖製造被迫害的困局,令自己的不合法理情的政改訴求變得「順理成章」;換句話說,反對派提出了幾個強人所難的條件,罔顧世界民主大勢、香港殖民歷史背景、一國兩制方針、基本法原則框架和社會實情,根本是絕不可行。
激進可發自內心,但更可能是煽動出來的。我們可以看看少部分憤青今年元旦如何衝擊中聯辦,反高鐵運動中部分八十後青年如何憤世疾俗滿腔熱血;這些人不斷被鷹派如社民連等灌輸「壓逼論」,以為群眾遭受壓逼而自己是救世主,於是越變越激,以至不可理喻,甚至敵我不分,相互攻擊,反對派內部亦矛盾重重。試問這樣的激進果然是逼出來的?還是鷹派終日利用青年的反叛特性,向青年的頭腦撒播激進的種子?在政改上,這批憤青和反對派支持者的思維仍被反對派的「壓逼論」所操控,所謂激進是逼出來的,這是反對派顛倒因果的說法。
顯示談判誠意 須符合憲制規定
目前,溫和務實的聲音在社會上日佔上風,要求妥協共融的包括大部分傳統愛國愛港人士,也包括部分反對派政黨和地區團體。最近由公社兩黨發起的爭普選遊行,警方估計遊行人數只有千人,這不但如個別學者所指,示威不成反示弱,而且反映了標奇立異、激進盲動的普選路線不得人心。
以平和條件要求與中央對話無可厚非,人們當然歡迎溫和務實的態度,但也必須提防上述這種「假鴿派」的底蘊。如果溫和只是緩衝之計,以求取政改討價還價的時間,這雖有助營造理性討論政改的氣氛,卻顯得虛偽且毫無誠意。特區政府和建制派早就回應了反對派提出的民主條件,今次政改方案即已包含了不少他們過去堅持的民主成分;政治從來都是妥協藝術,反對派應該深明箇中道理,早日顯示談判的真正誠意,而非這邊說溫和,背後卻以激進做威脅。這種語帶恐嚇的後設條件只會破壞溝通氣氛,期望以這種態度與中央對話實在是痴人說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