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來論:政改突破「怪圈」 區選醞釀大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7-09]     我要評論

黎子珍

 2012年政改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披露其中細節,解讀其中奧妙,一時成為政圈熱話。不過,作為中央的一次重大決策,更重要的是政改方案的通過,突破了政制發展停滯不前的「怪圈」,增強了香港社會按照人大決定明確的時間表落實普選的信心。民主黨在政改問題上表現出相對溫和、相對理性的一面,但其作為反對派的性質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政改突破後隨之呈現的政治新形勢,尤其是2011年區議會選舉遊戲規則的巨大變化,值得有志參選的政團和人士重視,並制定策略積極因應。

 今次政改突破,並非如近日報章連篇累牘所指是什麼「民主黨與中央談判」云云,因為這種說法,不符合中國單一制的憲制原則。作為香港特區的一個團體,無權與中央談判。而今次本港民主黨與中央是溝通協商的關係,並非談判關係。在現實中,有時候很多以偏概全的「細節」,模糊了人們對現實和歷史的認識。英國哲學家培根認為,一些「細節」和「假象」,往往遮蔽了認識之門。 一些人津津樂道於政改過程某些細節,反而忽視了中央這一重大決策體現的重大意義。

政改突破有重大意義

 從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是治國理政「嶄新課題」,到十七大進一步指出是「重大課題」,再到胡錦濤主席2008年初對香港提出「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四句話的總要求,都充分反映中央對香港的決策更加高瞻遠矚。今次政改突破體現中央對香港的決策,已經不拘泥於一時一事,而是將具體的事務與大局聯繫起來作宏觀考慮,變得更加高瞻遠矚,果敢創新,與時俱進。

 今次政改雖然某些細節被描繪得波譎雲詭、變幻莫測,但在整體的發展上,卻體現了上述中央對香港決策的新思維。中央從全局考慮,若今次政改方案被否決,不僅特區政府管治將陷入嚴重危機,而且反對派內部十分艱難才產生的溫和理性路線將夭折,香港社會因政改爭拗釀成的矛盾將激化,將導致除激進反對派外的全輸局面。中央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果斷拍板接納區議會改良方案,令形勢大逆轉,不僅避免特區政府管治出現危機,而且將提升特首曾蔭權的管治權威,改善香港的政治生態,促進港人與中央互動互信的關係。政改的突破,對推動香港最深層次矛盾積極轉化,對加強香港與中央互動互信的關係,對在波譎雲詭的政治博弈中孤立、打擊對抗憲制的勢力和爭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對改善香港的政治生態,都具有重大和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今次政改還突破了一個「怪圈」,這個「怪圈」就是在政改「五步曲」中,往往走到第三步即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這一步,就被反對派以三分之一的少數否決權否決了。2005年政改方案就出現過這種情況。全國人大常委會此前為香港決定的政制時間表,很明顯打開了通往普選的大門,但不是大門打開便大功告成。如何走進大門,必須有「五步曲」中第三步的配合,今次政改突破了到第三步就無法前行的「怪圈」,增強了香港社會按照人大決定明確的時間表落實普選的信心。

建制派對政改的巨大貢獻

 今次政改能夠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中央自始至終以最大誠意推動香港政制向前邁進是最重要的原因,而建制派對政改的重要貢獻與寬大胸懷,是政改能夠突破的最大動力,並且為香港的政治文化帶來了勇於承擔、顧全大局的良好風範。在政改問題上,建制派與主流民意一路同行,擔憂政制原地踏步而衍生的政治內耗將拖累社會民生經濟發展,因此不計一黨一派之私,以「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政治忠誠和胸襟,自始至終支持政府方案,積極推動政制向前邁進。

民主黨反對派的本質沒有變

 政改方案通過,像一場洗牌,香港政治生態有所改變。民主黨在「五區公投」問題上,與激進反對派分裂,在政改上又勇於妥協達成共贏局面,令香港香港政治光譜出現一些變化。有人認為,香港政治生態由原來的「六四分割」,即在分區直選中反對派拿到六成選票,建制派拿到四成選票,有可能會成為「四四二分割」,即溫和反對派拿到四成選票,建制派拿到四成選票,激進反對派公社兩黨拿到二成選票。但政治光譜是否會由「六四分割」變成「四四二分割」,現在言之尚早。

 政改突破後的新形勢,是反對派分裂為溫和反對派與激進反對派,政治光譜有所拓闊,但香港的整體政治生態並沒有根本改變。民主黨在政治光譜的右端向中間轉移,由激進到溫和的演化,對民主黨有利。政治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民主黨在未來選戰中角色曖昧化,在政治光譜上擺出最廣陣勢,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選舉利益的需要。

 應該清醒看到,民主黨基本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性質沒有根本改變。一個政黨立場和性質的改變,是一個循序漸進、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可能以突飛猛進的形式完成。民主黨還只是在政治取態上表現出相對溫和、相對理性的一面,但仍然是反對派,這決定了其政治立場與政治利益,同建制派和香港的整體利益是有區別的。民主黨未來是堅持溫和路線還是可能走回頭路,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區選規則大變化

 從「一人兩票」改良方案的來龍去脈,以及社會各界從不同角度和方式提出這一方案的過程看,目前的區議會改良方案是一個凝聚社會各界智慧和共識的方案。包括民建聯、自由黨、匯賢智庫、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部分學者和立法會議員、普選聯等,都以不同方式、內涵和角度提出「一人兩票」方案,民主黨最後的區議會改良方案,顯然參考了社會各界提出的各種「一人兩票」方案的思路。中央和特區政府接納改良方案,既表達了推動香港民主發展的最大誠意和決心,也表現了廣泛聽取和吸納香港社會各界意見的民主精神。改良方案能夠取得突破,是中央、特區政府、本港主要政團與廣大市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但也要看到,由民選區議員提名,由全港314萬沒有在其他功能組別投票權的選民以「一人兩票」方式產生新增5名立法會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員,令區議會選舉的規則大變。對此,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表示,外界估計,2012年新增5席區議會功能組別,對民建聯最有利,因民建聯多達132名區議員,是各黨之冠,但他不認同有關說法:「方案不是明益我們,明年區議會選舉就會大洗牌」。為何明年區議會選舉可能大洗牌呢?關鍵在於兩點:一是區議會選舉會政治化;二是大選區有利於超級明星。

 2003年區議會選舉中,受到23條立法效應及沙氏襲港影響,令市民將不滿轉移到民建聯身上,反對派以「踢走保皇黨」口號,令民建聯在2003年區議會選舉中失利,民建聯共派出206人參選,但只得62人當選,比前一屆區選少21席,當選率僅三成,這是民建聯創黨以來最大的挫折。2007年民建聯在民生議題為主下,共派出177人參選,成功翻身,共取得117議席,是創黨以來奪得最高數額的區議會議席,當選率66%。

 過去區議會選舉,候選人靠的是在地區辛勤耕耘,靠的是服務居民的成績。由於2012年新增5個「超級區議員」議席,將由全港314萬選民選出,2011年區議會選舉將變得政治化,各黨派出什麼人參加明年區議會選舉,一個重要考慮就是為奪取2012年立法會新增5個「超級區議員」議席。2012年立法會區議會功能組別選舉,反對派傾向派出高知名度人士參選。建制派過去大都是派在地區有實績的人士參選。面對新的形勢,建制派可能要考慮適當調整布局。

 對於激進反對派來說,這是一個渾水摸魚的機會。2007年區議會選舉,民主黨議席是59席,公民黨只得8席,社民連只得6席。公民黨與社民連在地區工作方面乏善可陳。大選區有利於激進反對派以小博大,即以極少的區議員,在2012年立法會選舉通過低提名門檻,靠知名度取勝。因此,2012年立法會區議會功能組別的提名門檻,不可低到有名無實,否則,對在地區長期默默耕耘的政團不公平。

相關新聞
政改突破後的政黨博弈 (2010-07-09) (圖)
社民連狙擊民主黨用心險惡 (2010-07-09)
單刀直入:世博與世盃 (2010-07-09)
冷眼向洋:中國崛起海洋 未來10年關鍵 (2010-07-09)
來論:政改突破「怪圈」 區選醞釀大變 (2010-07-09)
民主發展與普選:各國並無統一模式 (2010-07-09)
梁振英撰文回應本報「熱點追擊」報道 (2010-07-09)
鳴記於心:面對新挑戰香港需要新優勢 (2010-07-08)
香港政治體制改革的啟示 (2010-07-08)
民筆聊生:港鐵不公平薪酬制度 (2010-07-08)
民主黨難走回頭路 (2010-07-08)
軍演折射美遏華心態未變 (2010-07-08)
加薪與社會保障建設好處多多 (2010-07-08)
解惑篇:平等原則不適用於提名和參選 (2010-07-07)
西方走廊:阿富汗變華盛頓頸上絞繩 (2010-07-07)
政改三大技術問題須尋共識 (2010-07-07)
戰略信任取代戰略懷疑 (2010-07-07)
世界在上海 (2010-07-07)
指點江山:政改突破對「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意義 (2010-07-06)
社民連踏鋼線抗爭的窘境 (2010-07-0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