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瀾
一人兩票區議會功能組別選舉方案,不是小變,而是選舉的大變,也是香港政治生態和香港各派政力組合的大執位、大改組。大變的條件已經出現,任何政黨都要與時俱進,順應形勢,作出應變的準備。持不變應萬變的觀點,徬徨等候,將會失去寶貴的轉型時間,將來會後悔莫及。
最近和一些區議會議員談起民主黨提出的區議會功能組別選舉方案,他們往往只是把焦點集中在取消了委任的議員,認為區議會的選舉文化並沒有改變,今後只要繼續努力舉辦一些荔枝團、蛇宴,多爭取地區設施改善和弱勢群體福利,就可以解決問題,擔保可以連任。區議會的政治生態並沒有改變。這是一種非常樂天派的觀點,毫無危機感。這樣看待2011年和2012年的選舉,恐怕要吃大虧。
政黨支持和高知名度很重要
這個方案的特點就是採用一人一票的方式,全香港一個選區,選舉出新增五名立法會區議會功能組別的議員,計票的方式就是比例代表制。與此同時,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政界新增的100席中,有75席將分配予區議會議員,加上原有的42席,區議員合共佔117席。區議會的職能已經擴大了,直接影響到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的產生。一張名單出選,很可能獲得九十萬票,取得三個議席。新增五名立法會區議會功能組別超級議員,其認受性和政治能量,將會非常巨大。分區直選的議員,大約三至五萬票,就可以取得一個議席,相形之下,代表性就非常弱。
全香港一個選區,一人一票直接選舉,是香港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這是香港選舉的一次重大變革。有甚麼人可掌握這樣的大型選舉的能力?如果要籌集選舉經費,按照過往立法會選舉的模式,參選人就需要有龐大的選舉經費。如果全港的選民都要認識你,都願意投你一票,候選人就要有非常廣泛的社區聯繫和龐大的助選團,所以政黨的支持和高度的知名度就對選舉勝負非常重要。
區選增加了許多全港性的問題
所以2011年的區議會選舉,將會吸引全香港的政黨全力角逐。不少政黨都改變以前「堦石仔」的手工作業辦法,即強調候選人個人的臨場表現和發揮,單兵作戰,而是採取大規模的選舉工程動員操作,盡量以電子傳媒和互聯網進行選舉的作業,擴大動員選民的能力。
有些政黨已考慮到採用同一個名單,針對區議會原來四百零二個選區,作出整體的宣傳。理由是,今後的區議會選舉不再單獨強調特定地區的福利和社區設施問題,而增加了許多全港性的政治性和經濟性的問題,採用名單形式參選,就可以把分區聯合起來,挑選出代表進行公共政策的辯論。過去電視台很少報道四百多個選區的地區公共設施問題,認為層次太低,芝麻蒜皮,大同小異。今後區議會的選舉高度政治化和議題全港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區議員的全港知名度、公共政策辯論能力,往往對勝負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年青的專業的候選人,往往比年紀大的文化水平低的候選人顯出巨大的優越性。政黨的運作,對於候選人提供了政策研究的巨大資源力量,對於傳媒也發揮了大聯繫能力,這些優勢,是原來區議會的地區小紳士或個人獨立議員所無法應付的。
建制派陣營也需推高知名度候選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獨立議員的生存空間大大減少了。這些議員面臨著兩條出路,以獨立名義出選,很容易敗在政黨候選人的手下。另一條路,就是認大佬,加入政黨,民主黨此際吸收區議員入黨,宣稱和中央有得傾,可見用盡了現在的形勢優勢。建制派別在區議會議席佔了七成,大約有三百人左右,其中有一百五十個選區將會成為反對派攻擊目標。民建聯的一百一十五個議席之中,也有一部分議員年紀已大、或者文化水平不夠高,面對著其他政黨候選人挑戰的危機。
民主黨的進攻態勢明顯,正在物色戰將,吸收新的黨員,第一線的、年紀大的立法會議員,也需要世代交替,一些知名度高的政治明星,也會轉戰區議會,為二零一二的立法會區議會功能組別選舉作準備,爭取超級議員的席位。因為立法會和區議會的選舉是配套的,區會選舉和行政長官的選舉也配套。將來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員的候選人提名制度,將會引起激烈的爭論,如提名的門檻太低,現在只得八個和六個議席的公民黨和社會民主連線,將會大佔便宜。如果提名的門檻高一些,民主黨的名單將會包含「泛民」的候選人,超級區議會功能選舉,就會出現兩大陣營。
無論如何,愛國愛港陣營也需要推知名度高的候選人,去吸引選民,爭取多一些議會席位。有一張報紙說,民建聯不會派出知名度高的候選人參加二○一一年的區議會選舉,只會派出第二線的人馬參加區議會選舉,說「若大人物輸了,就會影響軍心」。這種說法是無知的。任何選舉都沒有百分之百勝利的把握,都有失敗風險,不能因為怕輸而不出選,失去超級議員的席位。到了2012年,超級議員的位置,乃兵家必爭的戰略高地。哪一個區會選區基本的鐵票多,政黨的政治明星就到哪裡出選,把握相當大。當然原來的議員的選區就要作出調整,這正是政黨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