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潤華
近閱報讀到盧忠仁先生《從「修辭立其誠」說文風》一文頗有啟發。作者認為凡文字工作者,寫作時要有責任心,以誠信為基礎,不能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而偽造虛構、歪曲真相,筆者十分認同這種觀點。不但撰文著書者該如此,做人處世亦應以此為標準,實事求是、堅持真理。
近來社會上有一股風氣,一些成功人士紛紛出書立傳。大凡世間「人無完人」,但有多少人會毫不保留地剖析自己、百分之百地寫出個人的功與過呢?應是隱惡揚善、歌功頌德的居多。故此,大家在看名人自傳時,不妨在心中打個問號,多加思考。
「譁眾取寵、好大喜功」之言行在內地「文革」期間尤為盛行,一些人只管把口號喊得越響亮越好,語不驚人死不休,卻不管是否切合實際、符合常理,結果帶來可怕的惡果。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一生營商的宗旨以誠信為原則,這個宗旨是他事業王國的穩固基石。人無信而不立,誠信是商家最重要資源。
問世間功名利祿誰不愛?古今中外能超脫者又有幾人?傳說乾隆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下江水滔滔、千帆過盡,岸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常,他便問身旁的老和尚:「你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可知每天來來往往有多少船?」老和尚答道:「我只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可謂一語道盡世間真相。
多行善事 多留善名
凡此,人類以追求功名利祿為人生之最大目標,淡泊者則比較罕見。莊子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是對人生的真實寫照。適當的追求功名利祿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還是推動歷史進程的一股原動力,於國家、社會起到刺激、進步的作用。例如推翻中國幾千年帝制、推動民主進步的「國父」孫中山先生,他建立的功勳流芳百世;反之,像汪精衛這樣在史上具爭議的人物,名則有名,但名而不實,這樣的名聲還是不留為好。
古訓:「名利,人之所欲也,但應求之有道有方」。功名於正確途徑得之,受人敬仰;反之,名不正言不順,得之也不光彩,被人譏笑。如果以自私的心態去追求更要不得,有可能成為貪污舞弊、強取豪奪的禍源。這個問題很像雙刃劍,有其利與害。求名求利要顧及國家、社會、民眾的利益,不應完全以自己的利益為依歸,盡心盡力回饋給社會,做到問心無愧的話儘管求之,對人、對國家有了承擔責任較為適當。不少工商界人士盲目追求功名利祿,徒擁有虛名,經過時間的考驗,最終被時代的潮水所湮沒。筆者很同意前政協主席李瑞環先生「務實求真」的精神。
此所謂「功不可虛成,名不可偽立」。希望大家多行善事,多留善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