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鳴記於心:兩岸關係應善加呵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8-13]     我要評論

紀碩鳴 資深傳媒人

 這次撤飛彈引發的兩岸言語衝擊提醒兩岸,雖然兩岸步入後ECFA時代,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雙方應該「倍加珍惜、善加呵護」目前良好的兩岸關係,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雙方的交流溝通,從民間到官方,從經濟到政治,從社會到文化,不斷累積兩岸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進兩岸的政治互信。

 正在東亞沿中國海岸與美國博弈的北京政府,最不願意看到的台海兩岸「擦槍走火」的事發生了。中國國防部新任發言人耿雁生記者會後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時,善意的表達了「一中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首次提到了撤飛彈,卻意外地遭到了台灣方面的曲解,並提出以「九二共識」壓「一中原則」的不友好回應;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美國演講,要北京廢除對台軍事部署的政策與法律,直指北京的《反分裂國家法》,其言論令北京錯愕。此反映的是,兩岸關係仍然脆弱,任何節外生枝都可能令脆弱的兩岸關係受挫。

撤飛彈言論被台灣方面曲解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安排中外媒體參訪北京軍區工兵團的演練後,大陸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大校首次亮相。記者會後,台灣記者繼續追問耿雁生,大陸撤導彈的困難在哪?耿雁生表示,困難不大,主要是堅持一個中國,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兩岸都是一家人,撤導彈和軍事部署都可以在軍事互信基礎上討論。這番話引來了台灣方面的不滿,認為北京強調「一中」,無視台灣實際的主體性。

 三天後,台灣「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表示,大陸只強調「一中原則」下談撤飛彈,無法獲得台灣人民認同;若對岸願意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主動撤彈,將會是促進兩岸關係的重要一步。而正在美國訪問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亦公開呼籲對岸廢除武力對台的法律。善意被誤解,回應令北京震驚。這樣的回應,不僅與馬英九維持現狀的「三不」原則相違背,台海間顯露的脆弱性,也多少令正趨緩和的兩岸關係留下陰影。正在澳洲訪問的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接受新華社訪問時表示,台海兩岸目前的關係,是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結果,值得「倍加珍惜、善加呵護」;他也意有所指地提出,兩岸關係仍然存在一些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台獨分裂勢力」不斷地阻撓和破壞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好局面。這樣的提法在馬英九執政以來實屬罕見。

維持和緩走向和平是兩岸的共同目標

 北京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的答記者問,採以一貫的標準解釋,是基於北京利益和立場的回答,雖然首次觸及撤飛彈的敏感問題,但也是應台灣要求大陸撤除對準台灣飛彈的要求作出的善意表示。需要理解的是,大陸軍方發言人是會後私下和記者的問答,並非是主動新聞發佈的議題;另外,能撤除對著台灣的飛彈總不是壞事,至於何形式?什麼時候?撤多少?還需要雙方的對話、磨合。

 雖然台灣方面的回應也是基於台灣的一貫立場和台灣利益,還有的評論家認為這是台灣臨近「五都選舉」不能不作出的姿態,但台灣回應的針鋒相對,帶有主動性,甚至不友好是北京難以理解的。對撤《反分裂國家法》的言語更令人感覺到兩岸關係仍然有綠營執政時的陰影。「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兩岸在各自立場和利益基礎上堅持自己的表達和原則,不認同但也不否認對方,這是兩岸目前維持現狀的現實,也是兩岸關係得以維持和緩,繼續走向和平未來的基礎。撤飛彈演繹的結果變為要以「九二共識」替代「一中原則」,超越了不認同但不否認的界限,恐怕北京難以接受。

 這次撤飛彈引發的兩岸言語衝擊,可以看到,雖然兩岸步入後ECFA時代,雙方簽署了多項框架性協議,大陸各地方政府率團訪問台灣,大量採購激活台灣經濟;陸客赴台旅遊的數量增多,台北街頭明顯熱鬧。但由於缺乏政治互信的基礎,兩岸關係仍異常脆弱,任何節外生枝,都會影響這些年來之不易的兩岸關係,都會令和緩的兩岸關係受挫。在互信不夠的基礎上,觸碰任何敏感的議題,即使是善意也往往會被誤解,必須小心慎重。

加強交流增進兩岸政治互信

 這次節外生枝的意外事件也提醒兩岸,經濟的融合不能代替政治的互信,在兩岸交流交往過程中,累積互信也要公開坦誠。北京秉承「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策略,馬英九兩岸政策以「不獨、不統、不武」為基本立場,來建構雙方維持現狀的架構。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雙方的交流溝通,從民間到官方,從經濟到政治,從社會到文化,來不斷累積兩岸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交流足夠之後才會成為雙方的社會基礎,才能建構兩岸最困難也最敏感的政治互信。

 儘管有傳從李登輝時代兩岸就有多管道聯絡,溝通暢通。但這次因撤飛彈言論意外地「擦槍走火」,明顯可以看到,連兩岸高層都缺少可以即時溝通的管道,或者說沒有建立即時溝通的機制。兩岸可以通過黨對黨的渠道約定,也可以以「兩會」的名義建立溝通機制,如果有這樣的機制或者管道,台灣方面對北京,或者北京對台灣的言語及行事有任何不滿,都可以第一時間通過這樣的機制溝通後才放話,或者由被認為言論過激一方自我作出解釋,兩岸間就可以減少惡語相向,減少不必要的磨擦。仍然脆弱的兩岸關係,需要高層更多的溝通,需要合理的機制,需要雙方共同來呵護。

相關新聞
鳴記於心:兩岸關係應善加呵護 (2010-08-13)
出賣私隱責任 八達通避重就輕 (2010-08-13)
西方走廊:歐元續搶「地盤」成美元「天敵」 (2010-08-13)
頂天立地:從一支煙所想到的 (2010-08-13)
雪泥鴻爪:失敗不氣餒 前途由我創 (2010-08-13)
余若薇為何恐嚇報界和市民 (2010-08-12)
龍聲飛揚:化解仇富情緒 民生工程起錨 (2010-08-12)
自留地:名門有後 包老吹鬚 (2010-08-12)
民筆聊生:重視勞工邊緣化問題 (2010-08-12)
公共交通排隊加價 政府須關注 (2010-08-12)
來論:公民黨投機成性 余若薇詭辯成癮 (2010-08-11)
「恐嚇論」惹公憤 余若薇假民主 (2010-08-11)
冷眼向洋:中國西部戰略中的交通基建 (2010-08-11)
解惑篇:廢「粵」子虛烏有 奈何誤當真事 (2010-08-11)
香江評論綜述:維持原判牽強 上訴尋求公正 (2010-08-11)
港高教改革刻不容緩 (2010-08-10)
志強時評:為政與為學的崇高境界 (2010-08-10)
頂天立地:天怒可犯 眾怒難平 (2010-08-10)
田園快語:「十九支煙」措施不應擾民 (2010-08-10)
書生意氣:國際鬥爭要辨君子小人 (2010-08-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