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沛金融分析員 郭子聰
投資者是否對經濟以及股市前景有信心,最簡單便是參考一些基金的資金流向數據。由金融海嘯以來,很多投資者都開始愈來愈留意資金流數據,為其投資部署作參考,但其實過往2年的資金流向所帶出的訊息並不是單純的投資部署。
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美國於過去30個月出現了債券基金吸引資金較股票基金多的現象。於截至6月的過去30個月,美國的債券基金錄得5,590億美元資金流入,而同期由當地股票流走的金額約2,094億美元。而對上一次出現類似情況是在1984年9月至87年3月,當時連續31個月出現資金流入債券多於股票。
再以世界最大的公開上市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富蘭克林資源公司(Franklin Resources Inc.)為例,以全個上半年的新資金計,股票基金淨減少4億美元,而債券基金則增加353億美元。由此可見,投資者對股票和債券基金喜好程度有巨大的差別。
當然,這並不只是美國的情況。參考香港投資基金公會統計零售基金銷售情況的數據,其實自去年開始,已有個別月份出現債券基金淨銷售金額高於股票基金的情況,特別是今年3月至6月期間,股票基金淨銷售約7.93億美元,而債券基金淨銷售則為23.52億美元,即債券基金較股票基金多15.59億美元。因此,本地投資者同樣有偏好債券多於股票的情況。
偏好債券多於股票惹關注
這個現象其實並非太難明白,經歷了金融海嘯後,不少投資者對前景的信心仍未恢復,因此偏好債券多於股票實屬可以理解。不過,有關偏好經持續了30個月,則情況較令人關注。事實上,雖然說1984至87年期間亦曾試過有類似的情況,但當時債券孳息率遠高於現時水平,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更超過9%,相比現時10年期國債少於3%,吸引力明顯較低。
有關的情況持續,對整個投資市場造成了一些結構性的變化。首先,投資者一面倒傾向於債券,是否代表投資者對公司前景不感興趣?相信不是,只是不少投資者視現時投資股票的風險過高和有太大不確定性,因此將焦點由股價轉移至信貸。就是說在預期經濟增長緩慢並處於低於趨勢水平下,部分投資者會覺得要預測企業盈利增長,以及對股價的影響變得困難,反而將焦點放在衡量企業是否能夠捱過這個緩慢的增長周期生存下去,似乎較易掌握。投資者不太願意買股票,而企業信貸市場成為了其中一個資金出路。
應在指標有反映前行動
然而,投資者並非完全地對股票失去信心。經濟前景不明朗加上在預測企業盈利上有困難,令投資者寧願選擇手續費較低而以追蹤指數為主的基金(如指數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作股票投資部署,也不願將資金投放在嘗試爭取額外回報的傳統開放式基金。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資金流向屬滯後指標。特別是經歷金融海嘯後,投資者的信心恢復得比較慢,或許要待股市真正大幅上升後投資者才會再次有信心入市。因此,如果投資者要早著先機,則可能要在指標有所反映前及早行動。
|